今天的主题是拥抱,说到这个有点好笑。第一次去上海上师父的专业催眠课,一进教室,就看到大家互相在拥抱,而师父呢?站在中间,就没停过,一直有人上前拥抱他,他一直微笑着给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我赶快躲到后面的角落去,以免“沾到火星”。结果还是没“躲过”,开课不久,师父就讲《拥抱的文化》,还讲了拥抱的缘起和礼仪,哦,原来是这样,但像我这么矜持的人怎么能见人就拥抱呢!师父要求要拥抱5个人,好吧,扭扭捏捏的拥抱了5位同修。回到座位每个人还沉浸在互相的温暖中,忽的一下,感觉大家都很亲切,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还有温度。
第二天来上课,我也加入了拥抱的大军。刚一进门放下随身物品,就被身边的师兄师姐抱得心暖暖的,我也一边回应一边向师父走去,大家排着对去拥抱师父。这位老人家很有绅士风度、很有礼仪的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原来拥抱可以“破冰”,可以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师父说过,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体验就是拥抱。因为我们从小所处的最有安全感的环境,是来自人类的拥抱。随着我们长大的过程慢慢的就忘记了这种美好的体验。再加上我们国人的保守矜持的文化传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这种远距离在亲情之间尤为明显。我自己从青春期开始,就再也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拥抱,对于我的孩子,到青春期后就抱不到了。而夫妻之间尤为如此,结婚后就很少拥抱,慢慢发现相敬如宾就变成冰块的冰。没有拥抱,彼此感受不到关心,所以慢慢地就关上心门。
上完开课催眠课回家,开始践行。从家人开始,从小宝到大宝到母亲再到先生。小孩子很喜欢拥抱,手臂一展开,她们就飞奔进你的怀抱,还成为树袋熊吊着脖子上不肯下来。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一样,拒绝、一副嫌弃的眼神,强烈的要求下,才身体僵硬的让你抱,抱完后马上离开,但一两周以后就不一样,习惯了,大方的和你拥抱。母亲呢?母爱十足的拍着你,开心地是,拥抱会传染,她见到她的朋友,也会给她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的人际交往带给她更多的喜悦和成就感。
至于先生,每次回家和出门,全家人都要给他拥抱成了常态,以前只是孩子们给他拥抱,现在夫妻之间的见面都是以拥抱开始的,拥抱结束,没有任何违和感,哪怕在外面众目睽睽之下。每次送他去机场,我都会和他拥抱后,他再进闸口。有一次我坐飞机他送我,旁边还带着他的一个朋友,我下车后准备拖着行李进闸口,他叫住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愣了一下,原来每次送别时的拥抱是这么的暖心,甜蜜蜜的。
非常感恩师父能够在中国传播拥抱的文化,很开心自己能够学习到。明显感受到一家人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少了,家人的身心愉悦了。
对于工作中呢?一次朋友给我介绍一个客户,一见面我和朋友间就亲密的拥抱,问候,场面的氛围立刻热情、熟络、轻松起来,信任之情油然而生,在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下,客户当场成交,走之前,我们三人拥抱道别,客户一直信任和愉悦。
为了准备这次主题,我特意去收集了学术的资料,想看看我践行结果的有没有理论依据。
因为时间关系,我把资讯给大家简单分享3点。
1、当我们拥抱、接吻时候,身体会释放催产素,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和亲密感,产生信任和爱的感觉。
2、大家认为拥抱是属于心理需求还是生理需求呢?心理学家梁培定认为,以前,他曾经认为人类拥抱、亲吻的动力主要是心理需要为主导。但随着对催产素的研究认识越多,发现催产素还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的起源,恋人们之所以会渴望拥抱亲吻正是由于催产素在起作用。当人体催产素含量上升时,会随之释放出大量能够缓解压力、延缓衰老的激素、更能促进细胞重生。所以,催产素又被称之为“拥抱激素,亲密激素”。拥抱,是一种生理需求。
3、拥抱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会让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中国的孩子远比美国的孩子得到的拥抱和亲吻少,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拥抱和亲吻他们了。除了握手,他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接触。也就是说,他们通常在10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看到这些,我被师父震撼到了,才知道师父为什么是心理学博士和行为学脑科学家,在这个环节中他并没有解释太多的理论和科学依据,只是一带而过,主要讲故事和缘起。上面这些是枯燥的资讯,我们通过思考和行为让这变成知识和智慧。
学而时习之,学习、践行、再学习、再践行,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能把拥抱文化带到家中、工作中、生活中。相信随着吸引力法则的推广,拥抱文化的推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家庭更和睦,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