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家看了一部电影,全片基调低沉,看起来比较压抑,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剧中有一句话是“我住在这里的地狱”,令我印象深刻,电影名叫《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全片以倒叙加插叙的手法展开,片头一些“不良孩子”伴随着低沉的音乐展现在大家视野中,一开始就奠定了沉重压抑的氛围。
在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赞恩饰)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为一家杂货商送货以维持生计,父母仅因为几只鸡跟一些钱就把11岁的妹妹萨哈卖给了杂货商。伤心的扎因于是离开了家。
后来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拉希尔(约丹诺斯饰),她是一名黑户,带着一岁的儿子尤纳斯艰难的生活,她很善良,接纳了扎因,三个人从此穷困潦倒的生活。
之后拉希尔因为被发现是非法居民被抓,扎因便带着尤纳斯生活,为了逃离生活的地方,扎因回家向父母讨要证件,得知了妹妹因为怀孕出血的死讯,于是愤怒的拿了刀冲向杂货铺,因此入狱。
入狱后通过狱中电话向电视台求助,就又回到了电影开头的庭审,他控告了自己的父母生而不养。
影片丰富的戏剧元素,都是通过12岁的扎因所遭受的磨难来说明的,这个孩子在黎巴嫩的贫民窟里挣扎求生。电影中有一些细节让人觉得很触动:
1.扎因发现自己的妹妹来例假后,马上带妹妹去清洗,并脱下短袖让妹妹塞在内裤里面止血。还叮嘱妹妹不要告诉任何人,尤其是父母,因为父母知道了,就会认为妹妹已经“成熟了”,会把妹妹“送给”杂货商来换取东西,弱小的扎因拼尽全力也要保护妹妹。
2.尽管扎因生活的贫民窟鱼龙混杂,但是扎因从来不喜欢他们,他的一言一行都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对周遭环境的深恶痛绝。
3.扎因在独自带婴儿尤纳斯的时候,把一面镜子放在窗子顶上,透过镜子,他就能看到折射的邻居家的动画片。因为非法居民的身份,拉希尔常年将家里封闭起来,不见天日,扎因却将一抹生机带入了这个暗黑的小屋。
4.扎因抢了隔壁小朋友的滑板车,用线牵引着滑板车,带着一堆破铜烂铁跟尤纳斯去集会卖货物,阳光下的扎因跟尤纳斯看起来是那么真实又缥缈。
5.冒充叙利亚难民去领救济金跟物资,提前对着镜子自我练习对话,你会为扎因的机智与狡黠点赞,很难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会有这么成熟想法跟行动。
6.监狱里唱歌跳舞的人跟一脸绝望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7.扎因在青少年监狱打电话给电视台说要起诉父母,整个监狱沸腾了,直到这里,不知为何有点好哭,直击心灵。
电影中的台词也是质朴到感人
1.当小女孩梅苏姆质疑尤纳斯跟扎因肤色不同时,
扎因如是说“我们生下来都是黑人,时间久了就会变白”。
2.监狱中的扎因:
“生活是一堆狗屎”
“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我住在这里的地狱”
“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
“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3.“我希望大人听我说”
“我希望 无力抚养孩子的人 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
“暴力、侮辱或殴打”
“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
“滚,你这垃圾”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和所讲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导演娜丁·拉巴基选择了一批真实生活在难民的人出演影片,要求演员必须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影片中的扎因饰演者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
面对穷苦不堪的生活,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所以扎因只能倾尽自己去做任何事情,帮杂货铺拖煤气罐、偷东西、去药房骗取处方药,都是为了补贴家用,但是仍无法改变他贫穷的现状,他只能在其中苦苦挣扎,所以他想要逃离,想要摆脱这样的宿命。
电影透过扎因在法庭对父母的控诉,直指父母生而不养的不良社会现状。肩负不了父母的责任,一昧的只顾生育,生下孩子后不知道如何教养,让孩子沦为工具与商品,然后在贫困的漩涡中无限循环。你无法想象,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正在某个地方真实的上演着,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电影唯一有阳光的笑容,能让人看到希望的部分是在结尾扎因拍证件照的时候,他的笑容又再一次打动人心。可惜这是电影,现实社会,可能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结局了。
让人羁绊的是父母亲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称得上父母的。
如果不起肩负起育人教人的责任,就不要无限纵情,否则将无处逢生。
人生终究逃不过大网,禁锢的人生,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无以为家。
喜欢文章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葡萄还是樱桃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需标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