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采访中途,空气突然变安静,只能尬聊,怎么办?
回答:没事,硬着头皮上,把话题拉回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
不少新手记者可能遇到过与我相似的情况,有时愣头青一般约了采访对象,但是,对要采点儿啥、要写点儿啥,自己都理出个头绪,就抱着一副来都来了的态度,与被访者一通胡吹,到最后能说的全说完,双方一通冷场,只能开始“尬聊”阶段。
所谓“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恐怕就是指新手记者的这个时刻吧。
没准备好+没表达清楚,是尬聊的主因
回想一下,出现尬聊,除了部分是由于受访者本人的性格或情绪因素——比如受访者心情不好,不太愿意与记者多做交流——以外,更多原因出在记者的沟通技巧上。
也是这几天反思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意外了解到还有一门神奇的学科,叫做“采访心理学”。稍稍翻阅后真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毕竟对于我这等“半道出家”的新闻人,要实现短期内达到老记者的水准,只有来点“速成”之法。
记者的采访技巧,本质上还是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而心理学也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当然,一个好记者不止是沟通上有技巧,在思考和写作上也必须有独到的一面,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都要到位,才是好记者。不过,如果没法顺畅地与受访者交流,就可能连第一手的素材都拿不回来。
出现尬聊,说明至少在两个方面我们的沟通方式出现了一点问题:其一,是不是我们对想要采写的主题理解得不够深入?其二,是不是我们在表述自己的采访意图时没能让受访者get到点?
先来谈前者。
对采写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入
虽然,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在教导新人时会说,要带着“开放地心态”去做采访,不过,实际上,每个记者在采访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是有着某个想要了解的东西,直接一点说,记者总是带着“偏见”进入采访之中的。
当然,这个“偏见”和一般生活中常说的对某某事、对某某人的偏见还有些不同,记者的“偏见”更像是对某件事的“预判”。记者从业的时间越久,对某些事情经历的次数越多,对这些事情的大致走向和其能够引起别人关注的点(也就是新闻点)就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相反,对于新手记者来说,虽然在好奇心和敏感性方面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但是,恰恰是因为少了这种“偏见”的支持,在采访时,很可能遗漏重要信息,或更严重些,完全看不到“新闻点”在哪里。
所以,这种“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新手记者的经验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养成熟练记者的“偏见”。
再来看下后者
对采写意图表述不清
其实引起尬聊的两种原因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基本上,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没有读某件事思考清楚,那么,他的表述就肯定不能完整,反之,如果他对这件事想透了,即便说可能有口吃等问题,也还是可以表述得明明白白。
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记者本身的“偏见”或习惯性地表述方式,是受访者所不习惯的。在某些需要专业知识的领域中尤其如此,比如在科技行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术语或缩略语,新手记者未必熟悉,而不管是受访对象要适应新手记者别扭的表述,还是新手记者要在头脑中去思索对方的意思,都要有一个转换时间。
以我为例,我在接手金融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有些难以理解所谓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区别,毕竟是此前在家中都不管账、也不习惯处理金钱的一个人嘛。乍一接触这个整天与“钱”打交道的行业,还真是要从头学起。
尬聊了,怎么办?别把天聊死就好
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尬聊,咱们有一条基本的底线,就是“不把天聊死就成”。
其实解决尬聊问题的根源还是在采访前。如果采访前做足功课,把可能需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那到时就不怕没话说了。甚至,谈完问题之后,还能闲聊天,说不定还会有些意外收获,毕竟这种例子在新闻采访的历史中还真不少。
可万一碰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却只能去采访,怎么办?似乎尬聊是在所难免,这个时候,除了搜集资料汇总信息外,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索性就把自己的采访变成单纯的聊天就好,即使会有不少无意义的东西,却总比啥东西都没聊出来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