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决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而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有原则。
文 | 那年美美
01.
先做人,再做事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新闻:
80后妈妈王女士,她还在哺乳期的9月大女儿高烧42度,情况十分危急,而老公正好出差了,家里还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心急如焚的她便跟单位申请,追加一天事假,没想到遭到了单位的拒绝。
单位主管人员说公司有规章制度,没法批假,希望她如期回去上班。
同样是老母亲,孩子连续高烧,我非常理解王女士的心情,毕竟42度的高烧,搁一个成人身上都是非常危险的,何况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呢?
而单位主管作出这番决定,背后也是有苦衷的,制度打天下,管理定江山,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规矩,当然成不了方圆。
一边是人文道德,一边是制度规章,当两者面临二选一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有道是做事先做人,企业主管人员,执行内部制度,这是他们的本职,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能多一点仁爱和宽厚,是不是结果会更好呢?
稻盛先生说: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老板的人格魅力和经营员工的人心,而这个人格魅力,其实就是人品。
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企业,一身正气,忠义两全的企业,才能有好的商业和未来。
也就是说,只有把人做好了,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既然要把人做好,就要恪守做人的原则,在是非曲直面前,在个人利益受到考验时,如果行得正,拎得清,当然就能问心无愧。
生而为人,我们究竟要坚守哪些做人原则呢?
02.
永远保持良知
金庸说过: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力,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
那什么是良知呢?
王阳明的《大学问》一书里,孟子这样说: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意思是说,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根本不用去考虑,也不用刻意去学,心里自然就有判定,这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便是良知。
就像新闻中王女士跟单位申请追加一天事假,这个事情,其实根本不用去纠结,有良知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电影《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让无数观众唏嘘,是因为大家从剧中角色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人都会缺失的一种品质,那就是良知。
影片中落魄狼狈的男主程勇,离婚后失去孩子抚养权,无钱医治病重的父亲,也无法再交出赖以生存的神油店租金,这一切,只因为他穷。
被逼上绝路的程勇,只好选择走私印度的白血病仿制药,本来只是为了维持生计碰碰运气,没想到这种仿制药的药效跟国内正版药差不多,而价格却相差巨大。很多国内的患者因负担不起,为了治病,房子都吃垮了。
在这次走私过程中,程勇获取了很大的物质利益,面临警察的稽查,他决定收山不干了。
但看到这么多一直跟自己买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患,他们不仅面临死亡威胁,也跟曾经的自己一样,还将被贫穷吞噬,他们把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自己身上,对于那种没钱治病只能等死的恐惧、无助和绝望,程勇太懂太熟悉了!
他决定再次为大家冒险走私药品,可这一次,他不再为了钱,而纯粹是为了一种济世救人的强烈使命感,为了内心的一种良知。
正是因为这种良知,他从一开始的5000元一瓶,到最后降至进货价500元,在印度药厂被查封断了药源后,他宁愿自己出资2000元一瓶,以同样的500元价格卖给这些病患,也不想断了他们求生的希望,哪怕让自己亏得血本无归,哪怕这些病患只是陌生人。
他的良知,拯救了无数白血病人的性命,以致于后来程勇被警察带走时,曾经受惠于他的病患们,都自发地站在街道两边,摘去口罩,不舍地目送他离去,而同样感恩他的“黄毛”,更是因为要替他“顶罪”而丧命。
影片里昧着良心卖假药的张长林说:
“这世界上有一种病,叫穷病,你永远也治不了。”
其实,这种穷病,我们很多人都犯过。这种穷,无非就是一种认知上的贫困,因为我们在大是大非上,在个人利益前,我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人品,伦理纲常,我们渐渐地忘却了,有一种高贵的立足之本,叫做良知。
孟子说:
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凡事都讲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而不讲仁义,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仁是什么?仁就是心怀善意,大爱无疆。义是什么?义就是做对的事,而不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那什么是对的事呢?孟子讲过,人有良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用人教,先天自明。
良知,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人品道德。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
真正的善良,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去伤害,而是有能力选择不伤害。
每一个人,都有不容易的时候,面对别人的艰难处境,如果我们不能帮上点什么,至少也不要让别人雪上加霜。
一个人纵使再有钱有势,但如果没有良知,一切都是空谈。
良知,永远是我们做人的底色。
生而为人,只有坚守良知,才能不负此生地活着。
03.
学会将心比心
试想,如果是企业负责人自己的孩子高烧42度,而他身边又没有其他亲人可以帮忙,他是否也希望同事或客户能准自己一天假,带孩子去医院呢?
其实,当我们举棋不定难以决断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彼此的立场调换过来,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处境中,去感同身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感同身受,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共情”。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
所谓共情,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通俗点来说,就是将心比心。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你没有处在事件本身,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痛。
主持人马丁,在妻子生产后,曾经也跟很多男人一样认为:
“我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你不就是在家看个娃嘛,多大点事。”
“自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个女人没有经历过生儿育女,就你无病呻吟。”
于是,他每天回到家后,不是帮着照顾刚出生的孩子,而是逮着机会打游戏。
直到妻子被彻底激怒,他才跟妻子约定,亲自陪同妻子体验一次产后生活。
这次体验后,他终于如梦初醒。
他说相比白天的陪同,最难熬的是晚上。一个新生宝宝,需要两个小时喂一次奶,晚上妻子给孩子喂奶,马丁就同样醒着,喂完以后,妻子入睡他才能跟着入睡。
睡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妻子叫醒了,孩子不仅又得喂奶了,还得换尿片。孩子哭了还得陪着妻子一起哄,哄完以后四十分钟过去了,然后他再睡,睡了不到二十分钟,又得醒来了,又要给孩子喂奶。
马丁陪同妻子坐月不到一个整天,就已经完全崩溃了。
此后,他心中充满了无限愧疚。
他说男人没有机会生孩子,永远体会不到生孩子时的十级疼痛,但可以尝试着陪妻子坐月子。
有句话说,你没有经历过我的经历,自然理解不了我的痛苦和委屈。
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了,才会知道什么叫设身处地,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将心比心。
《奇迹男孩》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
“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想法,就会知道,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
每个人的想法,即便再渺小,也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只有当你真正站到了对方的立场上,快乐过她的快乐,痛苦过她的痛苦,你才能彻底去理解她,支持她。
04.
放下道德绑架
对于王女士请假被拒,网友们可谓是站了两队,其中维护单位制度的一队觉得:
“如果一个企业连规定都没有了,该如何运作下去?”
“请事假,给你是人情,不给是道理。”
而维护王女士的一队则认为: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如果员工连自身的安全和尊重都被满足不了,还怎么工作下去?
“孩子高烧危在旦夕,事出有因,回来工作是我的情分,坚持请假是我的本分。”
其实,这两队,无非都是站在了道德的角度去衡量对方。
这让我想起了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在封建专制的制度与人性的真善美之间,总会有牺牲与抉择,这里面,不仅仅关乎道德。
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不论单位还是王女士,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不可能真的完美,所以当然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用高尚来评判道德义务,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人民日报曾记载:
道德绑架对人的伤害,丝毫不逊于真正的绑架。
主持人李咏病逝的前两天,他女儿法图麦在微博上晒了两张照片,并配文“好久不见”,没想到遭遇了道德杠精们的口诛笔伐:
“你爸都要死了,你还有心情发自拍?”
而大家明明知道,李咏不是突然去世的,病发后,法图麦和妈妈陪着他跟病魔抗争了17个月,这期间,毋庸置疑,母女俩所有的眼泪都流干了。
不会有人知道,这17个月里面,这个眼瞅着失去了父爱和依靠的少女,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张照片,可能是她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哭肿过多少次双眼,好不容易才给自己崩溃的内心,找到一个慰藉的出口。
每个人对痛苦和绝望感的解读与表达,都不一样,不是只有她寻死觅活哭天抢地,才是真正的悲伤。
而真正的悲伤,是没有眼泪的。
我们不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按照我们自己的处世方法和常规思维,去谴责任何一个人,因为你所看到的这个表象背后,是你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怎样的真相,你并不知道。
通过选秀节目走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原本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草根农民,曾经穷得没钱看病,被村民们瞧不起,一个劲地欺负。
后来他通过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加上自己的努力,走上了«星光大道»,一举夺冠成名,成功逆袭。
这让他不仅收获了很多粉丝和观众,还登上了春晚,无限的机会和财富在等着他。这下村民们除了羡慕嫉妒恨,更多的是忿忿不平。
当初那个在村里混得最差的村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大家追捧的明星,财富身家是村民们奋斗好几辈子都不可比拟的,于是大家都纷纷跟大衣哥借钱,成名后大衣哥累计借给村民的钱不下百万。
而后来当大衣哥找村民还钱的时候,村民们都说这个钱怎么可能归还呢,你现在这么有钱,你就应该给我们用,不仅不感恩,甚至说你没良心。
村民们哪会去想,大衣哥能一举成名,全凭自己的努力,跟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人家借钱给你,真的是情分,是人家憨厚善良,不借给你也是本分,人家没这个义务。
咪蒙说:
“举手之劳”是我的谦辞,不是你用来道德绑架的说辞。
面对你的困难,我可以选择帮助你,但不是因为我有钱,我就必须帮助你。
道德绑架,其实是弱势群体的惯性思维,因为道德绑架不用花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还能抢占制高点。
我们不能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而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这个信息量庞大的时代,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问题,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评论,更不要道德绑架。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如果这件事你认为是对的,那就去做,但不要强迫别人也跟你一样去做。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用道德去绑架别人,同时也不要被别人绑架,做自己就好。
05.
原则是做人的根本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写道:
人生就是一台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生的主人公。不仅如此,这台戏的编剧、导演、主演都由自己来担任,我们的人生这样自导自演的机会,只有一次。
正因为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出场的机会,所以我们都想全力以赴地导好这场戏。
我们可以选择野心勃勃,冲锋陷阵的励志角色,可以选择知足安逸,岁月静好的佛系角色,但不论你将自己定位于哪个角色,你都得按照自己的剧本来导演,这是原则,也是底线。
就如我们为了更好地活着,每个人都要懂得点人情世故一样,但前提是不能被世故捆绑。
《甄嬛传》里面有句台词说:人情世故这种事,不能周全大家,便周全自己,任何时候自己的原则底线不应该去触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方法,你可以自私,也可以大气,但凡事都要有个度,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哪里。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
涂磊曾说:
没有原则,等同于放弃了自己,因为那是你区别于人的个性。没有底线,等同于放弃了做人,因为底线是做人的根本。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决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而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有原则。
请记得,在衡量自身利益时,请保持内心的良知,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将心比心,同时也不要拿圣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
生而为人,守住原则和底线,就如玉之圆融,铮铮若铁。即便这个世界以凉薄待你,你也依然心安理得,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