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
那就是他们每天都会像吃饭一样,看一些行业的新闻,看一些大V的分享。觉得自己每天在数据、报表中开始/结束这一天才算有专业素养,才算不被时代抛弃,地铁上看、电梯里看、吃饭时看,随时看。
这些朋友大多积极地订阅报刊、网站,跟行业相关的公众号一定是置顶的状态,三不五时还会把一些切中当前行业要害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以示看法,让自己显得专业资深。
很多老家的朋友问起他关于分享内容的见解,他还可能时不时在回答时显得不太耐烦。“你关注下XXX吧”“这个是行业前沿,你自己多多关注。”
仿佛,这些来自世界顶尖的发展,都和他息息相关。而他因为站在了所谓“巨人的肩膀”,便可以高谈阔论了。
不过,生活还是比较重视逻辑性的,你的积累是0还是1,这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问题。
如果你稍微和这些喜欢转发资深内容的朋友稍微进一步接触,你会发现发现这些疯狂关注各类信息渠道的朋友,并没有很多来自自己的独立观点,即使有也并没有充足的论证,很多都比较主观。
比如你问他你怎么看网红,你怎么看VR,你很快就从他的嘴巴里听到某网站、媒体的标题了。因为他非常熟悉这些产自媒体的内容,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仔细一听几乎没有来自他们自己的观点。
哪怕他们看了1000篇行业研究报告,而如果你叫他们亲手写一篇,最终交到你手里的一定是漏洞百出,思路混乱的。
因为归根结底,人们通过了解、阅读仅仅只是解决了“知道”的问题,完全没有触及他们“如何知道”的难题。
知道
10多年前,当我们在电视、电台、报纸出生之后,“知道”一个事情的成本就在降低。我们身处三、四线的城市,却能够收到来自海外、国际的大新闻。哪里有了战争、哪里金融危机了,哪里又改革了。在过去,一条需要快马加鞭、飞鸽传说的重要消息,慢慢有了能够传遍大街小巷的机会。
耳熟能详的歌曲,家喻户晓的明星,你记忆力熟知的成龙、刘德华等等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传播的渠道多了起来,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多了。
由于渠道仍存的稀缺性,知道在那个时候仍然很抢手。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为了听国外最新有什么歌曲,每周都会守在收音机旁听来自Billboard,公信榜、港台榜的电台主播播放最新的明星歌曲。而正因为有这个了解,我比班上很多停留在周杰伦、阿杜、SHE的同学要多出不少对音乐的了解,而这部分了解对我未来提高见解也有了很多帮助。
而慢慢地,技术的发展再一次提高了人们“知道”的便捷性,降低了“知道”的成本。互联网诞生了。
我想要看漫画,不用再去书店蹲一下午,只需要在网上几次点击;我想要玩游戏,不用再赖在哥哥家里,等着他玩腻了之后我玩个10多分钟;而我想要找某种影片,也不用嬉皮笑脸去跟隔壁班的XX借了,每个周末的夜晚,关上灯,5分钟就搞定。
互联网的出现,让“知道”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都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一下子都被某双手给推到你们的面前,而这一次让你感到困惑的不再是怎么找了,而是如何选择了。我该看哪个,该点哪里之类的。
选择多了是件好事,可花在选择上面的时间多了之后,也有一些坏消息。比如花在思考如何选择上面的时间就因此减少,久而久之,甚至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看似好像知道了很多东西,却对最根本的“如何知道”不太明了了。
知道的源头
弗郎西斯·培根曾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但以前读的时候完全只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认为读了就会变聪明。
伴随着互联网将大量信息推到我们面前,人们因面对大量选择变得顾此失彼时,我又开始回味这句话的意思。
一个人对事物的了解若想要客观完整,那其应该具备一个了解“来龙去脉”的习惯。而读历史,则是对我们对当今世界现象不理解的一种良好补充。看先人的经历就想看豆瓣的直播贴一样,不仅能够解决我们当下的疑惑,还能激发我们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
而互联网的特点却对我们的思维有了许多影响。每天目不暇接、既有浅显又有深度的丰富内容在各个数字渠道上散播,充斥了我们的大脑,占用了我们的时间。而随着我们在选择、了解不同内容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些内容如何来的,怎么出现的思考时间却越来越少。
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出现一种什么东西都是“饭来张口”的随意,比如一个人看电影特别多,会开始挑起那些花十多年功夫做电影人的心血。你稍微等等看,还会惊人地发现站在评论家这边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觉得评论家懂特多,知道自己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觉得他们很NB。
可群众哪里知道制作一个作品需要的积累、付出和耐心远比浏览、点击的人们要多太多。一个梗的运用,一个角度的切换,一个故事的结构哪是你影评洋洋洒洒一点文字就能够描述的?创作者与评论者的矛盾往往很难调和的原因就在此,大家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各执一词地表达,而评论家的角度大多比较轻浮表面,却足以引导其他无知群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从而影响了作品本身的价值。
而造成这个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过多地专注在“知道”却忽略了“如何知道”本身。
人们都在追赶那个无法追及的速度,最新鲜的,最深度的,最快的。但是我们却忘了让自己作为那个拥有独立思考,让自己和互联网的速度隔开来,去用心想点东西的人。因为当我们强调“知道”的时候,我们也在放弃给自己学习了解“如何知道”的权利,我们减少了锻炼自己大脑的机会。
财富有垄断。而如果我们把时间过多地放在了“知道”,不是思考“知道”的源头的话,智慧或许在某日也将出现垄断,1%个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比99%剩下的人知道的还多,智慧差距一点点延伸到生活中之后,就是财富、权利各个方面的垄断了。
而事实上这个事情正在发生。我们看的视频,吃的东西,做的工作来自于自己努力的部分似乎变得越来越少。说不一定哪天,你我将无所事事,成为《黑客帝国》电影里那一个个为机器人打工的能量体而已。
所以,在信息技术让你“知道”了这么多东西的同时,还是给自己点时间,思考下要知道什么,多想想“知道”的源头,考虑下如何知道的事,别让自己被生活弄昏了头脑,一无所获地度过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