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每天花费在地铁上很长时间,这其实很消磨我对生活的一腔热爱,毕竟有这个时间我其实可以悠闲地做个早餐跑个步洗个澡再出门上班,但是无奈独居空巢青年独自承担2环到3环的房租还是挺吓人的,记得之前海尔的老板说过“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路上。”所以,为了不浪费这些时间,我在地铁上脑子也并没有停止思考啊,每天早上去上班的时间,我会把我置顶的公众号全部看一遍就到公司了,下班开始思考选题来写文,毕竟我要拿到原创资格就必须辛勤的每天更新...运气好的话一路上就可以构思出今天文章的框架,零星闪现的片段记录下来,回家就可以开始码字了。
除去上班的时间,周末也就想宅在家里刷剧从天黑到天亮再到天黑或者躺着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拉上好友开个黑。北京这座城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跟我一起在北京奋斗的朋友,也有可能半年才约上一次,毕竟动辄就一个小时的路程自己想干啥点啥不好呢。
其实,每天在地铁上何尝不是一种观察人生百态的方式,有同事最近跟我说过她不想在北京呆了想回老家。最早开始动摇,就是因为她在地铁上见一个中年男的,大夏天的汗流浃背的,老大不小了在地铁里挤得站不住还被翻白眼,打电话说大早上上班大晚上下班天天身心疲惫的,没车没房孩子没人带自己都顾不上......想着就怕自己放弃,但是又怕就算坚持着,没啥能耐没啥机遇的话四五十了还在挤着地铁准点上下班操劳......也无数次在心里动摇过,又怕自己回去后,以后会后悔抱怨当时的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坚持一下,但是摇摆的久了,麻木了,渐渐地也就没啥了,慢慢地习惯自己呆的这座城市,渐渐地遗忘自己当初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北京的理由,只是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李健那句歌词“已把他乡当故乡。”既然选择留在这座城,难免就会有“异乡人”的孤独低落。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曾经有一次在我很低落的时候跟我说,永远别想“如果”。
“如果”的确是一个很容易把人缠绕住的问题。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想过,如果自己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一个别的处境里,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好得多。我之前想过如果我当时稳稳当当地进了郑州大学而不是选择北京的学校,毕了业没准儿考个研在家乡发展也不错;如果我没嫌弃第一家老东家那么压榨我的劳动力拿女生也当牲口使咬咬牙坚持下来现在的我或者更厉害呢。又比如我看到过在大城市奋斗的人,幻象如果当年一直留在了家乡,也看到过选择了一个伴侣的人幻想当年选择了另一个人。
像我这种的想法在北漂人中应该很常见吧。当我们不堪忍受生活的困难,就容易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向往。人往往习惯把不顺利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生活条件:“换一种生活,我就能顺利起来”、“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现在肯定就顺利得多”。
然而,如果真得换一种生活,真得就会像想象中那样一切顺利吗?
虽然不情愿,我还是得戳破我们心中共同的那完美的“别处的生活”。完美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事实上,任何时代与地点的生活都会出现困难与痛苦。我们总是会在想象中,只能看到另一种生活的优点,而如果我们真的去经历它,就一定会发现很多不曾想过的新的痛苦、困难。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生活是容易的、无痛的。
痛苦与困难只有在切身体会中才能懂得,无论是想象还是听说,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们。正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与感受“别处的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它就成了一个在想象中完美的、没有痛感的乌有乡。
“如果当初我选了另一个职业,现在就会好一些吧”、“如果当初我没有离开Ta,现在可能过得更幸福”、“如果我活在一个更自由的地方,我就能顺利得多”而这两个时空下的境遇是无法比较的,这些判断都无法成立。每一种生活都会有它的困难,每一种人生道路都会有痛苦,“如果”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麻醉。
真正的囚牢不是生活所在的年代,真正的囚牢是自己内心的麻木、懒惰与胆怯。
面对困难和痛苦,不做些什么,它只可能变得越来越糟。
在失望与疲倦中,人容易在不知觉中变得麻木——接受自己的现状,丧失积极改变自己的动力与能力。生活在变化,人如果总是保持静止,情况只怕会更糟。察觉到自身的胆怯、懒惰与不求改变,勇敢地做出改变后,生活才有了好转的希望。
生活也不会糟糕到完全没有好转的可能,所以,也试着发现此时此地的生活里积极的一面。如果只是抱怨、惆怅与幻想,自然会忽视身边美好的机会。
还有一个糟心的事实:无论喜欢不喜欢,你的生活都只能是眼前这一种。除了接受,也只能接受。
愿你离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