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媒体呢?
简单来说,人们开始刷微博和朋友圈而不是看新闻,刷订阅号而不是看杂志。那么,微博,朋友圈,订阅号就是新媒体。
不过这样定义不太好,有些类似于苹果是长在苹果树上的果子。人们,更多的只是描述新媒体的样子,却没有从根本上对其做概括。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每个人对新媒体的理解都不一样,因为可能每个人对想象当中的新媒体都不是一个东西。
新媒体有个显著的特点,对应着一些新人类的生活态度。
朋友一定都是喜欢的人
必须承认,我们这一代的人对友情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自从天朝开放了二孩政策。80后,90后这一代人,就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了。
听老一辈的人说,以前每一家里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少的2-3个,多的7-8个。父母根本没空照顾孩子,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武力镇压最常用的方式。
通常是这样的。
儿子哭着找到老子:“呜呜呜呜,爸爸,邻居家二胖欺负我。”
老子一个巴掌扇过来:“没用,有本事打回去。”
或者是。
女儿向老妈撒娇:“妈,我想买新衣服。”
老妈顿时怒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大哥刚生孩子,二哥要结婚,三姐在上学,四姐……,你的衣服不是还能穿嘛。”
在过去的教育里,人们从小就开始学着接受,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待遇,慢慢理解本没有公平可言,抱怨是没有用的。
虽然父母疏于管教,孩子们的心智依然健全,兄弟姐们的相处,街坊邻居的打闹也完整了一个人的人格。
一个小孩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其实有些复杂,你的哥哥可能欺负你;母亲可能偏心对妹妹好;和邻居孩子打架了,本来是他不对,父亲却把你揍了一顿。
这样的生长环境,人们必须学会理解,试着沟通。
目前,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很多事情是反过来的。
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于是父母对我们重来都是惯着,于是我们也渐渐的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朋友不惯着我们,我们心里会不舒服,凭什么?
因为谁家的女儿都是小公主,谁家的儿子都是小皇帝。所以,谁都不惯着谁,结果呢,朋友们渐渐学会保持距离,很多东西敢意去触碰。同时,似乎每个人都在抱怨,人们总觉得世界应该是公平的,而自己一直在被不公平的对待。
你去听听朋友撕逼的时候,大家各自的陈述,几乎如初一折:我做了什么什么,他竟然怎样怎样。最后的结论就是:我很委屈,他有错。
这样的故事,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原因就是,人们几乎没有能力去消化与接收:“难过”这样的情绪。
同时可悲的是,85后开始,人们的童年开始慢慢接收了网络,上网,游戏,二次元。
网络的世界有个特点,虽然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可是实际上,你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一切你不想看的东西都可以关掉,一切对问题的思考你只在自己心里进行。
因为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切信息,所以隐约中,某种智商优越感在心里逐渐形成。
于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理。道理之间,从来是不相通的。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人们从小被填鸭,于是慢慢养成了抗体,就是表面忍受,内心抗拒。一切不顺着自己心的言论,都被归类为说教。
以文章为例,为了让你看着舒服,做了很多渲染处理的,叫做鸡汤;
如果没有渲染,只有道理的,就是说教;
鸡汤和说教都不是好东西,因为他们把道理直接给了出来,试图去让人去接受。道理不分对错,只要是强制让我接受,那就不好。
相反的人,人们越来越能接收故事,段子,或者,假装是一个故事一样的软文。因为在一个没有道理的故事当中,人们会自己得到一个结论,再从自己身上找共鸣。很满足地认为,这些结论,是属于自己的。
这样的思考方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凭什么是你的,为什么不是我的。
其实,几乎所有的段子,必定所有的软文背后,都只有一个结论。故事里每一个字都是仔细推敲,精密设计出来的。人们难道不知道故事是假的,情怀是虚的,段子里的论证通常都是苍白和经不起推敲的嘛?
知道,可是这不重要,这感觉很好。
是的,一切都不重要,只有感觉才是重要的。新的商业行为中,商家越来越重视体验,这是有道理的。
在以感觉为主的世界里,人们的朋友,资讯都被定制了。
原则上你可以认识所有的人,实际上,你只跟让自己感觉好的人交朋友。那些骂你的,即使说的是实话,都会被你疏远。
原则上你可以看到所有的资讯,实际上,你只看到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天大的事情与我何干,八卦有意思,我来看看吧。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是否要相信自己?
如果,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外物,那就是迷信。
如果,不相信外物,只相信自己,那就是狭隘。
So,除了相信自己,你还相信谁?
这一代人,似乎对相信有着天然的警惕,好像一旦相信一个人,就是把所有的秘密交给他,任人宰割。又或者,我相信你了,也意味着,依靠你,依赖你。你有责任和义务,比爹妈对我还好。
为什么这样。
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接受不公平,被惯坏了,不能受委屈,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自以为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过滤世界。
然后,物以类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遇见了彼此。
宽容的人可以和宽容的人相处。自私的人怎么能和自私的人共事呢。
你会发现,扔掉知识的外衣,扔掉所谓的价值观共识,最后人们预见彼此后,呈现的样子,看到的对方,都只是一个个自我罢了。
自我的有很多特质,其中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2个标准。
自己犯错:我很委屈,我不是故意的,我还没有经验,情有可原。
别人犯错:我凭什么帮你?
就以“致贱人:我凭什么帮你?!”为例。此篇文写的极好,这里只是引用一下名字和观点。
有些人,总被不相关的人“道德绑架”,因为那个人是善良的,他就自以为是的希望你帮他。
这样不好。
也就是说,必须是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你才应该帮,那么,直接利益关系就不能说是帮忙了,应该是某种交换。
你用你的善意,交换了我的帮助。
我用和你的交情,交换了你的社会资源。
这是一个价值观。
如果这个价值观成立。
那么,主人公在拒绝帮助别人的同时,理应拒绝被人帮助。因为,那些人不欠你的。
如果说,那些不欠你的人帮你是可以的。
因为:那些人是自愿的。
因为:自己会永远感谢他们。
这里就必须明白,此种认知,就叫双重价值观了。
链接“别人对我”和“我对别人”的东西,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而是发自于自己内心的感觉。
这里说一下那些让人“道德绑架”我们的贱人。他们不是人品有问题,不是价值观有问题,纯粹是情商不高,技术手段不够。
和他们抱着一切想法的人,有很多,只是有些在技术层面上利害,比较会做人罢了。
乞丐,因为可怜,所以向你乞讨。
有些NGO,做了很多高大上的活动,说某某地区有很多可怜的人,巴拉巴拉,希望你捐款。那么,这些NGO最多是高级的乞丐。
这里并不是说这样的NGO不好,只是,如果你觉得这些NGO是好的,可以理解的,那么,见到乞丐,你就要给钱。
于是有人说:有些乞丐可能骗子,但是NGO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NGO不是骗子,你用心验证过嘛。你怎么知道这个乞丐是骗子,你100%确定过嘛。
如果,你认为NGO正规的,乞丐是骗子,只是一种感觉。那么,这又是一种双重价值观。又是一种自私的,我以为。
是得,这种我以为,就是每个人的真正价值观。
于一个朋友聊天,我说了一通道理,让他很不爽,他说,高畅,我知道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你的道理在我这说不通。
我问,那你的道理是什么?
他最开始说不出来,后来说了一堆,总结出来:我就是我。
好样的,如果“我就是我”成立的话,那么任何时候,都不需要讲道理喽,因为此话一出,一切事情休提了。
“我就是我”其实是个挺好的状态,更真实,更自由。其实我是支持的。只是,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请拜托当别人打你一耳刮子的时候,你可以打回去,但是不要生气,不要抱怨,不要试着讲道理。
因为,他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