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买过除了教辅书之外的任何书籍,现在回看这件事,绝对是我在 19 岁之前很大的损失。至于原因,一个是当时身处的环境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快速获取的渠道(小地方的书店里除了新华书店卖字典剩下的就是其他书店卖教辅),同时家庭环境中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并且他们已经给了我他们自认为最好的教育资源。虽然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我后来上大学,我的中学成绩一直都还不错。但是毫无疑问我自己无比清晰并且越来越清晰地知道给后来的现在的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来到南京上大学之后,一下子五湖四海的同学 五花八门的专业类型 给了当时的我极大的好奇和疑惑。初期的新鲜新奇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很快所有人都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兴趣,并且很快分出了圈层。当时的我甚至不自知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定位的疑惑,并且这种疑惑甚至伴随至今不曾消逝,越到后面,我越发觉得这件事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学之前从来不曾真正思考的习惯。
人的成长都是从不舒服开始的,人如果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往往处于在一种安逸稳定的舒适区里,而最可怕的事情是自己不自知。大学里,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上陈钢老师的影响,我开始把时间花在了去图书馆借书看书上。初期的话,绝对是盲从的,盲目的,毫无目的,毫无准备,身处学校里的好处就是有一个图书馆满足你的盲目,满足你的猎奇,满足你的尝试。虽然品种不全,但是对于几年前的我,绝对是足够胜任的。我当时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看书的虚荣心,总觉得过一段时间这个数量可以作为自己的战利品一样。记得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舍友的一本李开复的传记。后来我把《平凡的世界》三卷本看完,至此,我觉得我在看书这件事情上真正起步了,最起码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计划按时按量把书看完一遍,这对于当时的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当时甚至不会去想看书是为了什么,现在可以做一个回答了,当初的看书就是为了 Kill Time,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
后来,虽然会看,但是有时候会把这件事忘记,总是在无聊或者突然内心受到谴责的时候才才想起,多次感受到陈钢老师的魅力和博学,并且得知他是每天看一本书,当时的自己觉得不可思议,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区区看完一本书还自己高看自己一眼,简直一只井底之蛙。后来陆续调整自己的节奏,尽量保持每周可以通读一本,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大概是没有思路的。当然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好书和坏书,当时也没有辨别的能力,只负责把自己定的数量达到。现在回头看自己当初执行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初期就是一个量的积累,看你任何想看的东西,小说,传记,经济学,历史,统统可以。如果当初看一本嫌弃看不懂 ,另一本书嫌弃太简单。那真是作死!
就这样,整个2014年、2015年 也就是从大二第二学期到大四第一学期,隔三差五去一次图书馆,挑选十本别人说过的网上的书单看到的书,然后回来再挑选其中的三四本看完,其他不顺眼的不对胃口的随便翻一翻,在书桌上放两个星期再送回图书馆。反反复复如此,在2014年看了38本 (指的是从头到尾看完),2015年看了 76本 ,期间,涉猎了更多的类型,对书籍的把握能力也有所提高,也有自己迅速判断一本书要不要看有了自己的总结。现在再回想这两年,对我 影响大的真不是这100本书有多么重要的内容或者价值,而是我隔三差五去图书馆来来回回检索书,寻找书,再判断这本书要不要看,你可以想象这100本是我从头到尾通读完的100本,但是为了选出来,我乱翻的借出来的书至少是这些书的四五倍,这意味着两年多时间里从我手里翻过的了解过的书至少有四五百本了。这个事情为我提供了很大的价值,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可确确实实,这件事情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如果把这件事情从我的大学四年去掉的话,我对自己的四年大学的评价缩水 40%。
在这两年里,很多时候碰到自己想要找的书图书馆里并没有,只能买,一本书均价一般在 30 元左右。当初我买书很少,两年买了三本,我总是安慰自己,图书馆里那么多书都看不过来呢,先看着呗,买来的书反而不会去好好看,因为有一种永远属于我的,觉得什么时候看都行的安全感。自己也一直认为这个逻辑很自洽,这样做是对的。
在大学期间,虽然大家的生活费都很固定,一个月 1000 块左右,我呢,又很喜欢到处乱跑,出去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吃饭都是稍微大的花销(其实也不大,但是对于一个穷学生的话稍微会高),但是我也觉得都是很必要的花销。一顿饭有时候一两百块钱的。有时候就会自己问自己,为什么 30 块钱买本书都不舍得,而100块钱吃顿饭觉得稀松平常,况且 30 块的书可以至少看一个星期。而一顿饭也就是一天的三分之一。那个时候我还是坚持了图书馆有那么多书的理由,当时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不懂得及时获取知识的价值。
后来在去年6月份毕业了,这也代表着我一个抬腿就到的图书馆了,我买了一台向往已久的 kindle paperwhite ,后来陆续办了 二楼南书房 的借书证和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以此来支持我继续下去我的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如意,在整个2016年结束的时候总结,在看完的 31 本书 里的 22 本全是上半年在学校里看的。而在 2016 年下半年里,我只看了 9 本,而且看的都是断断续续谈不上什么质量。而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在办完之后就没有再去借过书,二楼南书房也是借了三四次而已,换句话说平均下来一个月半次。在2016年到现在其实我的阅读是断断续续的,当然这之间买的书要比之前多,但是买来的书没有两本是完整看完的。
就在前两个星期,我的堂哥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个帮他扫码免费抢书的链接,意思大概是一本育儿书 38 块钱,你分享的链接让别人帮你扫一下,38 个人帮你扫你就能免费得一本育儿书。堂哥家女儿出生几个月,正是需要育儿书的时候,假设这本育儿书是他需要的,对他价值应该也蛮高的吧。我当时在群里说,为什么不干脆花 30 块钱买一本呢,还要如此麻烦 38 位人为你扫码。他当时是那么说的:“如果扫码后是可以免费得到一本书,不用花一分钱”。我后来也就没说话了,既然动用 38 个人帮你扫码来获得一本38块钱的书,说明心里觉得38块钱的价值要比 动用 38 个人扫码要大,同时也比这本育儿书的育儿知识要大得多。而孩子是在一天天长大的,育儿知识是有时效性的。这么一分析,太可怕了。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价值判断是这样的,也许我堂哥看到我这里也会大吃一惊,但是我也保证他是完全爱自己的小公主的,小公主的吃穿住行 我相信他会给最好的,但是却不舍得花38块钱去为女儿买一本育儿书。他总是觉得免费获得一本书,但是他的免费却是我认为的天价——动用38个人为你扫码!
买书其实是最便宜的事情,任何一本好书的价值远大于它书皮上的定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获得一本好书,获取其中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或者提升自己的价值,才是更加合理的决策。反之,如果你觉得一本 100 块的书,只有打折到50块或者设置是免费给你的时候你才要买,你才要,也就是说你认为阅读这本书带给你的价值只有50块,或者根本没有价值。你只是想要一本不花钱的书。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确实没有什么必要看这本书了,看书还要花时间呢,有这些时间做点什么不好呢,有这50块钱买点什么吃不好吃呢?
一个人如果不在乎自己的注意力的价值,不在乎自己时间的价值,就不能真正地区提升自己,只能把生命白白浪费,甚至浪费掉还不自知,反而觉得自己有点小聪明。
说实话,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也很在乎东西打折的时候,甚至有人在京东打折的时候才想起来要买书。我们要真正应该做的是,需要的时候就买,不要太在乎那些打折不打折之类的东西,把注意力放在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价值上,你付出的几十块钱成本其实在总体成本里只占去很小一部分。
我很庆幸,在我这几年中可以不断去进化自己的想法,时刻复盘自己当初的想法,不断推翻自己的陈旧观念,及时调整,慢慢你会发现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会不会思考,思考的深度有多深。时刻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如果经过你的思考,有些道理你相通了,你就要去笃信并且去用行动去验证它,修正它。思考验证行动 复盘 再思考,如此反复,相信你会不断增加自己的成长加速度。
目前我的问题我很清楚,我已经走过了那个不知道、不明白阅读的价值,甚至坚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的阶段。我的问题是看过后思考不够,新鲜猎奇的心理大于成长思考,第二个是我要摆脱只看中文书的限制,很感谢现在的互联网,给了我们和那些牛人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他们的分享大多都是真实的 真诚无比 的。甚至是稍加甄选你就能加速你的思考和成长。因为看完你会明白,如果有些道理和感悟,别人不点破说透,单靠自己的进度和思考,也许可以达到,但是你心里很清楚,这中间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最终单靠自己是永远达不到的。
接下来是我在看《技巧》郝培强一书中,那些单靠自己去悟短时间里达不到的高度的一些内容。
在读得太少的前提下谈优劣是一个笑话,在读得太少的前提下谈选择是另外一个笑话。
列不出自己的书单,找不到好书,都说明你第一不了解自己,第二不了解书。你需要在阅读中认识自己,先随便找些书读起,慢慢地寻找,什么样的书会让你感动,什么样的书会让你受益,什么样的书让你泪流满面,什么样的书让你整夜无法入睡,什么样的书让你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什么样的书让你热爱这个世界,这一切,既是在阅读,也是在发现自己,发现书。
我们人类的学习,就跟计算机科学里面的机器学习很像,看有的书是可以提升你的数据量,使你对一个脑子里面的既有模型加深印象,得到改善;有的书是可以给你灌输新的模型,让你对所有司空见惯的事情产生新的理解。
我们需要看大量提升数据量的书,更要看大量提升思维模型的书。或者说,要看增长你技能的书,更要看提升你对世界理解的书。
知识是有无限力量的东西。前提是你珍惜它、掌握它。这需要你傻一点儿,不要在乎购买知识花的钱,不要一天到晚叽叽歪歪这本书太贵,那本书不好。只有你虚怀若谷,才能学会新的东西。
我现在买书仍旧像个傻子,我在Kindle买了几十本英文书了,从来不等打折,听说一本书好,马上看看是不是译作,找到原作买下。喜欢的书,既买电子版(8~9美元),也买有声版(20~30美元)。
---------<读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