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欲是人的本能,自从有了文字之后, 关于性的文化,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抑制性欲的文化都是主流。文明地区都无不压抑性欲,只有极个别的不文明地区,性才是开放的。直到近代,发生了反转,文明地区性开放,落后地区压制性。
性欲本是对生物群体有益的生理特征,生物的性欲越强,两性的吸引力越强,那么产生的后代就多。一个种群的数量越多,那么个体就越安全,在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有性欲本来是对人类有利的,但远古人类为什么却压制性欲?人类的性文化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压制与解放之争,在古代压制往往占上风。孔子曰,男女大妨,孟子曰,男女授受不清,无不都是对性活动的抑制。男女交媾之快,孔孟怎能不知?更何况当时人口不多,却为何禁欲?岂不荒唐?
然而孔孟乃古之圣人,说话做事绝不可能毫无根据,信口开河。一定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只不过后来人不明其理罢了。当时的人肯定明其理,只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孔孟针对当时的社会提出的合理学说,到后世就显得不合理了,因为后世的社会变了,而提出的学说却没变。这就好比几十年前多开荒打粮是合理的,因为当时,农业生产力有限,粮食不足;而如今却是退耕还林还草一样。
在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代,人类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血缘社会,认识的人之间都有较近的血缘关系,特别是未成年人,很少与外界有联系,所以,古代社会也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古代,青年男女若自由恋爱,彼此爱上的肯定是自己的近亲,因为在那个时代,人类很难到与自己的血缘较远的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为了使本部落人口增多,古代男女结婚时年龄都很小,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根本无法认识其他部落的血缘关系较远的人。所以,在古代,若是自由恋爱,近亲结婚是无法避免的,而长期近亲结婚的部落,必然会威胁到本部落的生死存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古代正确的婚配方式。若搞什么自由恋爱,只能是自取灭亡。而父母是年长者,只有他们才清楚年青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和谁结婚,又不可以和谁结婚。为了阻止古代年青人爱上自己的血亲,只能将性逐渐妖魔化,才能杜绝近亲结婚。
因此,古人为了保证人类种族延续,又保证后代具有较高人口素质,一面说男女大防,而另一方面却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大防,是为了提高后代的人口素质,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为了保证人口数量。人的性欲连自己都难以控制,更何况是他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孔孟这些心存仁爱之心的大思想家,能够提出如此压抑人性的思想,可见当时由于近亲结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防止男女近亲婚配,只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规定肯定是不行的,孔子提出“男女大防”,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到了宋朝时,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几乎将男女隔离开来,连见面都难。
在男权社会,为阻止双性自由交往,首先将性描述为不洁之物,到后来,直接将女性形容为红颜祸水,不可接近者,这当然是因为在男权社会,如果是女权社会,结果也可能会正好相反。在封建社会,性虽不洁,但“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又不得不接触性,又不至于使人类灭绝。
两性相吸,是人的本能,只有本能越强,人类这个物种才会子孙满堂。这就为禁欲增加了难度,因此,人类不得不将性妖魔化,以达到血缘族群内的禁欲。
综观人类禁欲史,前期对人类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到后期,由于交通工具不断改进,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陌生人社会,包括身边的同事,几乎都与自己都没有了血缘关系,因此,禁性欲已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当禁性欲早已失去意义时,有些社会还将禁性欲变本加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为只有解放女性,女性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