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困惑,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说心里话?为什么我们聊着聊着就无话可说?为什么我们很想了解对方,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有时候聊了很久,却抓不到对方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我先接受了一个观念,只要我们表达,其实就是希望别人能了解我们,也希望我们能了解别人。有时候双方很快就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意思,这时候沟通就比较高效,反之沟通的效率就很低,有时候,沟通甚至是无效的。那么怎么避免无效沟通,提高沟通效率呢?学习P.E.T.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沟通障碍,也叫沟通绊脚石。了解沟通障碍,有助于换位思考,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模式,对交流双方的情绪有什么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需要说明的是P.E.T.中介绍的沟通绊脚石有12种,但其中一部分仅在对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才会影响双方的沟通效率。我希望逐一把我对每一种沟通障碍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在记录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认识,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一起学习提高。
命令,这两个字看起来就很强硬生硬,我自认为平时脾气还不错,并不喜欢命令别人,可不觉察,我还真不知道我和周围的人的交流过程中使用了如此多的命令句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陌生人记得礼貌的说话,可对身边的亲人,却总是命令的口吻。仿佛这样才显得亲密。
尤其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命令的句子真的是从早到晚,张口就来。“小鱼,赶快起床!先穿袜子再穿裤子。”“小鱼,别磨磨蹭蹭的,赶紧去洗漱!”“小鱼,过来把牛奶端过去。”“把鸡蛋吃掉,稀饭喝光,不要剩个底子。”“快快快,赶快把书包收好穿鞋子,我们要出门了!”“回家先洗手,洗好手先把作业拿出来写。”“再玩五分钟马上回家!”“不行,现在就回家!”“把英语读了,再把记事本检查一遍。”“快睡觉,要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了。”
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发出命令,希望孩子是一个接受指令的机器人,一接收到命令,就立刻执行。这个过程中,只要孩子不配合执行,我们常常火冒三丈,训斥和指责接踵而至。一旦一个沟通进入到对抗模式,效率就迅速变低了。
那么,孩子听从命令,沟通就高效了吗?我想,沟通本身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命令的沟通模式,更多的表达了命令者的需要,而忽视了接受命令者的感受、思考和行为选择。太多的服从命令,会不可避免的压制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当孩子有情绪有困扰的时候,我们又会把孩子的困扰背到自己身上,“帮”孩子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命令孩子去执行这个方案,希望这样能帮助孩子解决困扰。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日常极为常见。周日小鱼外出一天,晚上回来就瘫倒在沙发上,说:“妈妈我好累。”我麻溜的把他拎起来,说:“快去洗漱,洗好睡觉。”细想下,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换位思考,当我们是被命令的人,我们听到一个命令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呢?
第一块绊脚石——命令,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