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障碍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温度>32度,湿度>60%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无充分防暑措施,又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能力者,极易发生中暑。另外,在室温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者也易发生中暑。
一、中暑根据临城表现分为以下类型:
1、热痉挛: 多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肌肉痉挛性疼痛,好发部位为双侧腓肠肌,体温正常。与大量出汗,大量饮水致体内钠缺少有关。
2、热衰竭: 最常见类型,好发于年老体弱者,表现为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有脱水征:血压低,脉搏细速,多汗等。体温正常或稍高。与大量出汗致血液浓缩,循环血容量减少有关。
3、热射病: 表现高热、神志障碍、体温超过40度,病死率高。与汗腺功能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有关。
4、日射病: 多发生于海滨,登山或在炎热夏天运动时,由于头部缺少防护,在阳光下暴晒过久,突然发生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严重者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与颅内组织受热,脑膜温度升高,使脑组织充血有关。
二、预防
1、改善居住环境、劳动环境。保持通风,降低环境温度。
2、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时应饮用含钾、钙、镁、钠盐的防暑饮料。也可配发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物。
3、天气炎热避免穿紧身不通气衣服,宜穿棉、麻、丝织品的宽松浅色衣服。外出做好防晒防暑准备。减少户外运动锻炼。
4、夏季可预防性多食用消暑食物,如西瓜、绿豆汤、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等。保持充足睡眠。
三、救治
1、快速降温: 迅速撤离高温环境,安置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使患者平躺,解开衣扣,增加散热。降温可采用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如:冰水擦浴或浸泡,应用冰毯,电风扇,空调等;冰盐水灌肠,20度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氯丙嗪为常用药物。
2、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监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
因此,进行合理的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中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