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童年”这个词想到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那都是旧社会环境下,造就的苦难的儿童的生活环境。但是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却是幸福的,他们能够在父母、爷爷奶奶以及老师的带领下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读了朱永新《教育小语》更加明白童年对于一个国家、教师来讲,都是需要精心的呵护。
美好的人性,从童年的幸福开始,把童年还给孩子,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人的一生围绕着童年展开,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事物、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童年阶段看到真善美的东西越多,孩子 的心灵就充满了真善美,他的世界就充满了真善美。而童年时的阅读,是让儿童走进真善美的最好的路径。
儿童的当下才是最重要的。童年生活直接决定着儿童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儿童阶段是为人的生命奠基的关键阶段。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宝藏。
童年应该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追问、思考、探索、游戏,不断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无论是学校里的“满堂灌”,还是家庭里的各种高压做法,都不符合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从根本上阻碍着儿童的成长。
孩子内心不愿走的路,即使勉强去走,最后往往也是绝路。
想象力天然地根植于儿童的内心。关注它,呵护它,就要学会为它喝彩,就要从学会欣赏成人眼里只觉得愚蠢可笑的儿童行为开始。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说是画画,应该算作是涂鸦,从最初的一个个的线条,再到各种不规则的图形,他们总是能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场景,画出不同的画面,如果不是他们讲解,我们根本看不懂,他们画的什么,这就是想象力吧。他们说晚上是太阳公公回家吃晚饭了,阴天了是太阳公公睡懒觉了等等,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靠的就是他们的想象力。不要小看孩子的信手涂鸦、随口吟唱,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如同翅膀,能把孩子带往更高远的地方。
兴趣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与成就。兴趣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习惯的养成大多数时候是与兴趣相关的,好习惯的形成是阻止坏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好习惯的形成将成就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心灵是最纤细最灵敏的琴弦,需要一双高明的手才能弹唱。
儿童眼中的世界饱含着情感。花会笑,草会哭,大树会跳舞。没有情感的介入,任何智力活动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让孩子情绪高涨、带着感情学习,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手段。
孩子的世界有着自己的语言、逻辑,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用成人的眼光无法看清这个世界。儿童,也永远不会欢迎一个不是儿童的人闯入他们的国度。就像是每个孩子都会为每一个生命歌唱:对一棵冬天的小树充满怜悯,对一只受伤的小鸟温柔爱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全力呵护纯真的善良。这种善良是出自内心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孩子的成长,其实和花草的拔节并无不同。孩子是花草,科学和文艺就是阳光和雨露。用许多的可能性去浇灌心灵的花朵,让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孩子就是种子。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极大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种子的可能性,而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可能性实现到极致,让树拥有树的挺拔,让花绽放花的芬芳。
童年是最美好的季节,有着五彩斑斓的世界,物我两忘,一切皆有可能,我们成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这种美好的特质,帮助他们在童年的世界里发现真善美,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只有呵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将可能性变成现实。保护心灵的美好,需要文学的滋养,童话是童年的粮食。童话帮助儿童宣泄着情感,孕育着希望,形成着智慧。没有童话,就没有童年。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种子,开出绚烂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