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随笔
许久都不写感想了,最近在看到《人间失格》这本书之后,引发了我许多所思所想,之前只看书,不写感悟,过后只能略知一二,再加上长期不写作都有些生疏了,各方拼凑,才写了一二,本书的任何一句话,都能触动我无数的感受,所以想去改变自己之前的习惯,慢慢试着写一写,也算是对的得起作者,加深印象吧!
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
“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做人的资格”。初读简介,了解到太宰治生前曾有5次自杀经历,试想:生而为人,经历多少无奈和痛苦折磨才会生出死亡是人唯一解脱途径的想法?所以当拜读到“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时,内心感触还是颇多。
书中主人公叶藏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不断被朋友利用,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为了混迹世间,他甚至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从强颜欢笑到矫饰轻薄,到而无表情的“死相”,正是叶藏极力迎合社会却最终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三张照片可说是叶藏一生的缩影。主角叶藏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世道的混乱、人情的淡薄,家人间的虚伪和欺骗、社会现实的冷酷残忍,这一切都使他痛感自己是人世间的“异类”,失去了为人的资格。
《人间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还是灵魂的软弱。太宰式的软弱:如果相信弱肉强食的话,那么它就代表被伤害者,被侵犯者和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悯之心的话,那么他柔弱的灵魂可能是我们想要保护的东西,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以一颗悲天悯人的菩者圣人之心来保护众生?于是沉沦与不可救赎随之而生。就软弱者本身来讲,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艰难的,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能仰仗周围的给予。 世界是变化多端的,正如陈奕迅歌里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对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人性本“贱”。
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太宰治自杀了,去寻求解脱,但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替自己做一回选择,终于不用带着面具生活。我从不认同他的自杀行为,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顺心,也不能循他的行迹,毕竟自杀是一件很愚蠢和不负责任的事。如果现在的你很痛苦,那就活着吧,体验这一切!今后或许你所遇到的事情都会是美好,差也没有关系,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生活就是如此,没有松柏的常青,没有生命的循环,有的便是无尽的挑战和无驻的青春。这便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很喜欢“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来袭”这句话,它触动我内心深处,也许这话跟“物极必反”所言有一些相似,这让我联想到日里常说的话“爱之深,责之切”!经常听到这样的问句:你爱的人,不爱你,你还会跟她做朋友吗?从我目前的认知出发,我的回答肯定是:不会。
我承认我是个普通人,是个敏感的普通人,对于不曾看重自己的人,依照现在的境界尚且做不到以德报怨。不自欺欺人地说,我不想回忆起有关她的一切,倘若不小心回忆了,那只不过是给自己徒增悲伤罢了。为了喜欢的人去付出,我认为这是幸福且值得的,前提是对方能肯定我的付出,但往往适得其反的情节多一些。两个人在一起,一个努力到无能为力,付出百分百的精力,看似马上就要完满了,悠忽间,所有的回馈都在某个时间结点化为零,不复得焉。试问:生而为人,谁离不开谁?更不必说:我想要一根香蕉,你却给我一筐苹果。所有的原因都是借口,究其根源,问题出在了爱或者不爱。
路走错了,我们要及时回头,看错了人,要懂得放手,谁都不傻,谁也不笨,用眼看人会走眼,用心感受才是真。人都是生而自私的,你是我更是!其实,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去想太多,发现自己已经走错了路,要及时的回头,无论眼前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诱惑这自己,也不要留恋或者不舍,以免一错再错。释迦牟尼曾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她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她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学会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分,都值得感恩——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太宰治是不幸的,他太需要爱的净化了,如果他的一生都被爱包围,他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最近热播剧《都挺好》中苏明玉身上显现出的大家公认的特质。叶藏生于二战时日本不愁吃穿的政治富家,作为家族最小的孩子,他每天得看父亲的脸色,想当画家却被政治家父亲否定,摆脱不了父亲的恐惧,从小被家里的女佣人强暴……这是太宰治的原生家庭环境,因此他害怕人类。从小学开始就装做小丑般的人,那是他与人类最后的联系,也是对人类最后的求爱。“人在成年后,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都能在童年时期找到原因,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说这话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这大概很能解释太宰治成年后的一系列行为。
如同阿叶所说,除了伤害自己,他没想过去伤害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的确,在这世间走一遭便明了了: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和美梦成真?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伤害自己和成全别人之间打转,最后选择了适者生存法则。某段时间,感觉自己要久郁成疾了,便效仿古人“举杯消愁”之法也约三五好友,煮酒话桑,对月相酌,酒过三巡时,便将满腔溢出的忧思,洋洋洒洒,一朝倾诉。心照神交间,酒香蕴藉中,朋友也会吐露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举杯相碰,浊酒下肚,大家相视一笑,那恼人的心事自然也就淡了。
如今的我,早已谈不上什么幸福和不幸
一切都会过去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看作是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
而今,我刚满二十七!
谨以此片,献给自己的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