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量子管理者》一段时间了,重新复盘一下还是觉得这是一本超过自己现有认知境界的书。也许是理科生线性/机械思维太根深蒂固,对书中提到的量子思维及其原则的优越性不置可否,觉得作者用了很多定性的论述,没有事实依据。不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诫人们,评判一本书的前提是先要读懂它。我想我至少也要有这样的美德,先读懂才进行评价。而且,我相信,读完没有共鸣感大多是自己的原因,自身的经历、认知、思维方式还需要拓展。此外,如果一本书一遍就读懂、读透了,也就说明其作用不大了。
我们处于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年代,以至于不经意间会被各种负面情绪的碎片击中:学习时贪婪,消化不良时郁闷,痛苦不堪时反思,行动不顺时抱怨,看到别人进步时嫉妒。这一秒在满足的蜜罐里乐不可支,下一秒可能又陷入恐惧的深渊,在情绪切换的火花中耗费了宝贵的精力。多少过来人告诉我们要慢下来,要目标明确,要循序渐进。可是,我们的生活,却还是如同脱缰的野马,自顾自地向前狂奔。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折腾,都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都是为了让情绪处于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不得不修炼的技能。《量子管理者》中关于“动机”部分的章节触动了我。书中的“动机量表”,是一个很好的情绪管理工具。
作者认为,主要有四种动机驱动着当今的资本主义及商业,并形成了数百万人的工作文化。这些动机包括:自大、愤怒、贪婪以及恐惧。这些负面的动机,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耗尽资源、商业中的自私自利和腐败、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以及恐怖状态等。而在上述四个动机之上,存在更高层次的动机,他们会让我们更幸福和自在,比如自尊和自我实现。
作者与伊恩•马歇尔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更为详尽的动机类别,提出了层次理论。层次理论将动机丰富到16种,其中积极的动机和消极的动机各占一半。这些动机按照-8到+8的顺序进行排列,形成一个“动机量表”。具体如下:
积极动机包括:
+1(探索)、+2(合群与合作)、+3(内在力量)、+4(专精)、+5(创造力)、+6(服务精神)、+7(世界灵魂)、+8(启蒙宁静)
消极动机包括:
-1(自大)、-2(愤怒)、-3(贪婪)、-4(恐惧)、-5(痛苦)、-6(冷漠)、-7(内疚)、-8(人格解体)
根据作者的观点,正负的动机之间具有相互映射的关系。比如+3代表的“正直”和-3代表的“贪婪”相互映射,搭配成一对。+1代表的“探索”和-1代表的“自大”相互映射等。另外,不同的动机之间,会相互作用和影响,存在相互消减或叠加的关系。比如:
两个充满怒气(-2)的人不太可能和平共处,他们倾向于会激发矛盾使事情变糟;
如果一个人有愤怒(-2),另外一个人有内在力量(+3),则愤怒者的情绪可以被安抚;
绝望者(-5)可能会将恐惧者(-4)拖下水。
根据动机量表,拥有+3动机要比-1好,拥有-1动机要比-4好。随着我们进入到更高的阶段,个人的效能会得到提升,行为举止也会得到改善。一个人受-4(恐惧)驱使的人,比起-1(自大)的人,将采取更加强烈的反应、更具防御型的策略:恐惧会使人做决策时规避风险甚至极度绝望,而自大的人可能只是自负或者做事马虎。
当我们沿着动机量表层次上升或下降时,不仅我们的策略会改变,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就像“如果我只有锤子,那我眼中都是钉子”,同理,“如果我只有恐惧,那周遭一起看起来都像是威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被-2(愤怒)驱动的人和一个被+2(合群与合作)驱动的人,处理事情的时候的策略和思维方式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怒火中烧的人往往被自责和报复心占据,觉得与敌人不共戴天;而倾向于合作的人看问题时心平气和地分析、寻求共识。
从上面可以看出,动机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于被不同动机驱动的人,基本上是处于不同的世界。
那么,该动机量表如何用于指导现实生活呢?
在量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动机决定了我们的想法、感知和行为,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识别自身处于动机量表中的什么位置。这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意识和诊断,需要强大的元认知能力。不过,自我审视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困难重重。特别是对处于消极动机的人,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情绪诊断往往是不现实的。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经常进行自我审视的刻意练习。当处于负面动机的状态时,自动触发“警报”,提醒自己正在受负面动机的影响。书中提了两个建议:
- 与彼此没有利益关系的朋友聊天,由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
- 冥想,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状态。
转换动机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动机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着如何进行转换,往动机量表的“高处”走。比如,我们会想着将自己-4(恐惧)的状态至少升级到-2(愤怒),这样多少可以给自己带来改观。
个人动机发生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外力。这个变化是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比如,我可能处于-4(恐惧)的状态中。然而,我周围可能都是受+4(专精)状态驱使的人,那么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可能就变得更加自信。不过,这种外力导致的动机变化往往是短暂的,当人们脱离给他们施加影响的人群后,就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内力。第二种是受内因影响的动机转换,这种变化更加深入和持久。这种转换是基于对动机和背后的价值观的理解,并改变了价值观本身。随着动机的变化,我们的行为模式也改变了。这是我们应该持续追求的动机转换模式。书中提出了动机转换的主要原则,比如自我意识、自发性、同理心、拥抱多样性等等,这里不进行细述。
后记
动机决定了行为模式,动机量表对人们的动机进行了结构化呈现。下次当我们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可以试着根据“动机量表”定位自己的动机,并为动机转换制造机会。如果能够顺着情绪去了解背后的动机,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多了一个重要的审视角度,也能够促进个人情绪管理和自我提升。
也许,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处于什么水平的动机状态?为什么会处于现在的动机状态?
-我想达到什么样的动机状态?需要做哪些事情,以达到这种动机状态?
- 他人在与自己相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背后受什么动机驱使?
- 自己如果处于对方的动机状态下,是否会有同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