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有的时间段是有魔力的。譬如傍晚六、七点,昼与夜的交替,阳光失去它的威严,逐渐衰老,直至敛尽它最后一丝余光。此时,天还未完全黑,一切都影影绰绰的,倘若归家的人走在巷子、楼道里,便能听见锅铲热烈的交谈声,浮在半空中的人声、汽车声,辣子逼人的辣、炖汤醇厚的肉香、凉拌菜的酸爽紧一阵慢一阵地袭来,这是万鸟归巢的时间,也是回家的时间。待到坐在餐桌前,天已黑透,市声都静了,惟有一盏暖色吊灯,照着一桌子的菜。傍晚六七点,万念俱息,无来由地,只想归去。谁倘若落单,孤独便来得格外孤独。
还有午后三点,它简直就是个时间的黑洞,藏着一整个童年。
午饭过后,睡了长长的觉,醒来发好一会儿呆,墙上挂钟的针仍岿然不动,指向三点。童年的午后三点,漫长又无聊。
楼下响起叫卖凉粉声。于是拎了一只小锅,“噼哩啪啦”下楼去追。有时要循着声音追好几条街巷,才能找到那个挑担子卖凉粉的人。他往往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颤悠悠的担子搁下,掀开桶盖,拿个粗砺的大碗,舀起一碗抖动的黑色方块,倒进小锅里。冰了的凉粉加上白糖、蜂蜜,最宜在午后三点吃,一勺子挖进嘴里,又滑又凉,甜中略带轻微的苦涩,显得更加甜。
倘若有好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大家把脑袋凑成圈,唧哩呱啦一阵很快就决定下跳房子。于是有人拾了瓦片在水泥地上画格子,有人挑捡跳房子要用到的石子,太大了不行,踢得脚疼,太小了也不行,不容易踢中,连形状都有讲究。可是,跳了好一会儿房子后,有人厌了。这时还在午后三点,玩了羊拐子,抽了竹签,捉了迷藏,跳了绳……所有的花样都玩完了,可是天迟迟不黑,时间好似定格。大家厌腻得发呆,唉,这时间过得真慢呀,什么时候才能到晚上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长大?
谁都没有想到,有魔力的时间,终有一天会消失它的魔力。
脱线森林的微博说:“小时候以为自己有魔法,无论是在树下、草地上、山谷底还是哪里睡着,都能从家里的床上醒来。可是妈妈离开以后,这个魔法就消失了。”
那些有魔力的时间又是如何恢复平常的?
好象突然之间,午后三点的时针就加快了脚步。不会算数前,我们只能猜测,它到夕阳下山的六点,是老长老长的一段时间,学会算数后,得知只需三个小时。一栋房子是无限大的,它有许多可供躲藏的角落,地板上的人面木纹,浴室暗处的一个小小蜘蛛网,墙上偷偷抠出的小人,阴暗又惊悚的杂物间……然而,一俟知道房子的面积,会惊叹它原来这么小。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总要学会算数的。算数就把童年的世界缩小了,把爱丽丝幻境变得真实了,当然,时间的魔力减去了一层。
孩子的时间流比大人们要慢得多,是因为他们更专注,更好奇。当孩子长大,渐渐变得象大人一样忙碌,不再好奇,由专注一件事到学会多线程处理事情,合理统筹安排时间,表面上看是井井有条,提高了效率,没有一丝一毫浪费,但自此时间的魔力全部消失。午后三点就是午后三点,不再有幻象出现。
对于忙着加班的人来说,傍晚的六、七点也毫无意义。每一个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魔力时间段,但魔力总是出现在慢之中。当好好体验当下,无忧无惧,心无挂碍,魔力便顿时显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海洋。可是完全清空自己谈何容易?心无旁鸷更是难得,时间的魔力也就可遇而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