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偶尔抽风,想去云上看看”
我有个习惯,每隔几个月,就会清理朋友圈和空间。每次一拉到底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很爽,有种跟以前的傻叉自己告别的感觉。
不一样的是,从前一边删,心里还在一边嘲笑自己,怎么总是发一些无病呻吟,故作深沉和文艺的话,而如今,那样机械性地操作时,心里竟然有点舍不得。那都是我的过去啊,幼稚且真实。
我们常常不愿意接受从前的自己,总是相信以后的自己会更好。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错觉!
上了大学以后,我依旧定时清理所谓的朋友圈,说是朋友圈,不如说是各自发泄情感的地方。这里不少怨念,,很多广告,不乏心灵鸡汤,多的是噎死人还叫你怀疑人生的毒鸡汤,以及那些从来不符合文字的自拍。嗯,其实我多多少少也做过。
我是大学才有的手机,跟一般的朋友比起来,算是晚的。但我还是在短时间内养成了早上一睁眼就打开微信朋友圈的习惯,我也不知道我每天在期待些什么,总之仅仅是那个往下滑动的动作也会让我心安,至少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跟这个世界脱轨,没有跟身边的人相距甚远。
我们是高级动物,也怕离群索居的苦。
我们的世界相互交织,你看到我,我看到你,可是我们互相看到的,仅仅是缝隙里的对方而已。
我曾经说过,喜欢一些说话动作自带魅力的人,狂放不羁,自由洒脱,温文尔雅,我都欣赏。透过那几行短短的字,或者是那几张特别的自拍,我就以为,我了解了她内心的所有。
后来我才明白,我所有的喜欢,都建立在了不了解之上。我用无知代替了欣赏。
因为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试着走进她们的生活。一开始,我激动不已。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她们平凡,普通,所有在我看来的闪光点,也好像不是由内而发,只是迎合着这环境的大流,用文字和图片拼凑出来的不真实自己。
可是,我并没有因此就产生厌倦之情。她们故作姿态,她们依旧可爱,为了和这个世界产生一点联系,而不断努力。我也曾这样努力过,只是后来放弃了。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俄罗斯方块,你拼命地想去找寻相似或相同的那块,可是当它真的落下来的时候,也是你们彼此都消失的时候。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想用力地挖掘属于我和人群之间的缝隙,只有那样,我才能呼吸,以至于可以真实地,生存下去。有意地不联系,因为我明白只有真正无聊且又不想多为人生做努力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拿着手机,找一个人谈天说地,尽管每一次,都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渐渐告别朋友圈,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担心这个世界是否会抛弃自己。因为有一天,当我们背上重重的自我修行后的背囊,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短暂离去,就不认你。
身边的好友定会理解我的不合群。不为了纯粹地找个饭友而和她人亲近,不为了想用力拴住这段友情就每日联系。因为那些亲爱的人,一定也在各自努力。
有关于离群和联系的关系,很多人无法选择。渴望人群中的共同感,又希望拥有独立的天地,充实自己。而生而为人,是不可能做到真正地独居,要的只是你心里能够给自己留一方天地,可以在忙,茫,盲的时候,有个地方喘息,反思自己。
我不给“孤独”这个词冠以多高尚的名,只想让我自己知道,有的时候,沉默,反省,远离,真的是让心灵变的强悍的武器。
不久前我又一次清理了朋友圈,而从那之后,我就更加减少了关注它的次数,我慢慢知道,有些人并不会因为我时常给她点赞就想要了解我,我们也不会因此更亲近,而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不去看他的自拍而损失多少,说到底,就是我根本不能在这个方面把自己看得太重。
独来独往是舒服的,虽然身在这里,不得不交际。但不能让人际关系填满你的那个缝隙,否则,可能会窒息。
我在那样的日子里,安心学习,看剧,录电台,好好地写作业,散散心。和室友相互打闹,也各自努力。不去理会外界的日子里,真的很舒心。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惜。一个人,一双手,一双眼,哪里就能看的尽所有,抓得住一切。
“让自己变的轻松的秘诀之一,就是减少各方面的社交,和谁也不联系,除了必要的拉票基本消失在朋友圈。而副作用就是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个垃圾,越过越丧,说正经事发自拍,300个微信好友也只有两个愿意为你点赞”。
今早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除了震惊就是认同。出自我大学同学之口,一个在我眼里是很有魅力的女生。
我分明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和离群的代价。可是我并不觉得她真的失去了什么,毕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让心灵的轻松,也是不易。
我仍旧会选择慢慢远离,得到和失去也都不过是自己心理定的标准,别人也无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只要是真的再好好生活,沉默又有何不可?所有你认为会在这个过程失去的,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
独处的夜晚,还能飞去云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