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
科尔沁草原(Horqin Grassland)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草原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科尔沁草原——曾经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语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有如亲临大海,当人们或乘车或徒步走过的时候,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鸟儿在鸣叫羊群在合唱,那已经不是一种声音,而是大自然创作的一首交响乐。
科尔沁草原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尚存的名胜古迹有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和庙宇、佛塔多座。 在科尔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科尔沁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文化流源。在科尔沁草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我们今天要想深入了解这方面情况,首先应该认清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的范围有多大、地理特点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种族和民族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在这里的许多不同种族和民族构成的社会群体做了哪些事情,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过什么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尔沁草原神奇的历史。一般来说,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是指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兴安岭中部山地,这里林草丰盛,宜林宜猎,许多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幼年时期大都在这里渡过。中部辽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辽阔,宜农宜牧,许多游牧民族都是在这里从童年时期过渡到青年时期。南部紧邻辽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地带,更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游牧、渔猎民族在这里完成了经济发展的辉煌阶段,即半农半牧社会经济阶段。并由此而完成了一个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青壮年时期,为成功地走进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准备工作。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这里成为许多民族发源、成长、壮大的社会舞台,科尔沁草原西南部的红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东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证实,昔日的科尔沁草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崭新的人类文明。1983年,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大面积积石塜、祭坛、女神庙和女神像、玉质礼器等大规模考古发现,更进一步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以往我国典籍一直把中华文化史说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红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红山文化被学界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从牛河梁考古遗址发现的女神头像看,她的平额、高颧骨、塌鼻梁、短下额、面部圆扁等生理特征,明显带有生活在东北亚的原始蒙古利亚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这个古王国的出现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惟王为葬的习俗和猪首玉龙的发现,与中原商文化一脉相承,因此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迁徙内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这也说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辽河流域的科尔沁大地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兴安岭以北的渔猎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经迁徙至科尔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汇、融合,并且接受了华北传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国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隶制王朝过渡,由西辽河养育出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遥相互映。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方面写出了重重的一笔,科尔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曙光。
通辽地区靠近辽宁省,所以主食以米饭为主。牧区还保留着手抓肉等饮食习惯。物产丰富的科尔沁区,牛羊肉是其特色,烤全羊、手把肉是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的重点餐目。牛肉晾成肉干,可供冬天食用。现科尔沁区的肉干早已是闻名全国的佳品了。
科尔沁的名称由来已久,商、周以前,这里是传说中的女魃部落的领地,商周史籍中称作“鬼方”。当时地分五方,即中为人方、南为水方、西为土方、东为夷方、北为鬼方。春秋战国以后称为胡地,是东胡的领地。秦汉时,东胡人被匈奴人击破后,残余东胡人分裂成为乌桓人和鲜卑人。早在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中原内地的人们就称居住在科尔沁草原中部的人为“火儿慎”人,这是鲜卑语,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雕手”。到了北魏时,“火儿慎”逐步从特指的人群名称转向了地域名称,史籍中已经开始出现“火儿慎”“科尔沁”等地域名称,这些名称都是鲜卑语的不同译音。《蒙古秘史》把科尔沁译为“弓箭手”。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将其帐殿护卫(弓箭手)编为“科儿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儿亲自指挥。因此“科儿沁”在蒙元之初也是蒙古军事机构的名称。现今的科尔沁名称正式起自蒙元时期,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为地名,也可以理解为“射雕英雄的故乡”、“神箭手的故乡”。从上古到春秋前期,科尔沁草原上居住的是以讲“通古斯”,(也有写作“突古斯”)语的来自蒙古高原蒙古利亚种系的部族和来自贝加尔湖、西伯利亚以及内外兴安岭之间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和狩猎民族等多个部落群体。这里先后出现了荤粥(音,勋育)、北部、犭严狁(音,险允)东部、害夫(音,胡)中部,戎中部、南部,狄南部和中西部等多个氏族和部落,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交往、融合,战国至秦汉时期,上述各氏族和部落逐渐汇集成较大的部落联盟,被称之为“东胡人”。战国和先秦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以“东胡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体的部落联盟国家,并创造了辉煌的“东胡文化”。继之以后的则是乌桓和鲜卑活跃在科尔沁草原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柔然、敕勒,隋唐以后有突厥、契丹、库莫溪、女真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13世纪以后,蒙古人彻底控制了科尔沁草原。这些民族相继在这块土地上出现,并由此内迁或入主中原,君临天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足以令世人震惊的文化和历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必然培养出一批远见深谋的治世奇才。滔滔不息的黄河之水,沟壑纵横的黄天厚土,造就一批性格坚毅、勇猛威武、能征贯战的猛将。钟灵神秀的江南山水,派生出来的肯定是飘逸俊秀的文人高士。那么科尔沁草原的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苍莽雄浑的崇山峻岭,粗犷豪放的民风又养育出什么呢?北方草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大。这种博大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最骄傲的子孙,必然是胸怀宽广、吞吐四海的大英雄。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开疆拓土,立马扬威,为整个民族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强盛立下了不朽的丰功。科尔沁草原这方水土出“天之娇子”、出大英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草原英雄,他们演绎了无数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书写了震惊世界的人类文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