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连谏的小说,因为那里有青岛,有菠萝油子、鲍岛、中山路……
开车时爱听交通台的《青岛老时光》,老爷子志浦的侃侃而谈,常让我感慨老爷子是一部活着的城市历史……
当我写下上面这些话时,我才觉察我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融入到这座城。放在二十年前,这是不敢想象的。那时单身的我,心还在飘着,并没有将心搁在这座城,说出来的句式往往都是“你们青岛……”、“我们那儿……”青岛与我显得那么生分。
2000年我离开工作了一年的烟台来到了青岛,这一晃整整过去了二十年。
我和青岛最有缘分的区域就是理工大学周边几公里。刚来青岛时我在山东路人才市场办公,与理工大学(当年叫建工学院)隔条山东路。未曾想到,后来又辗转来到青岛理工大学工作。据说这是一块宝地,从五四广场的前海沿,顺着山东路一路向北,在理工大学这达到最高点。有种说法,青岛解放后第一任市长想把市政府建在理工大学这位置,向南绵延数公里直到海,如果是那样,那是何等的气势恢宏。
我喜欢山东路的繁华,更喜欢抚顺路的古朴幽静,理工大学出则繁华入则幽静。山东路万科东第一路向南高楼林立,和所有城市一样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奇迹,见多了满世界的摩天大厦,山东路就少了一些特点和味道。抚顺路却很不同,从山东路到鞍山二路这一段,两侧斑驳的墙和法国梧桐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虽然没有大学路的雅致,但也不像大学路那样游人遍布,你不用担心走在路上有人拍照惊扰了你的思绪。
再沿着抚顺路向前走,直到人民路这一段,烟火气很重,可那就是生活,尤其是到了我家,向南就是久负盛名的海泊河早市,商户的叫卖,来回拖着购物小车的大叔大妈,最生活!读着连谏的书,我总是代入感很强,或许和这有关。生活就是这样,鸡毛蒜皮、鸡零狗碎,走在街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抛开世俗的身份和地位,无非是一日三餐,逃不了养儿育女。
疫情在老家的时候,才深切体会到,老家已是故乡,青岛那个家待着最为踏实,于是马不停蹄驱车十八小时就为寻找心的归处。疫情用它最为残酷的方式,焦虑、恐惧、不安,让我知晓了青岛在我心中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城一代,牵挂着故乡,努力地想融入这座城,心被两地拉扯着,犹如那刚过门的小媳妇,难啊!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