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新的行业,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模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新生命诞生则更甚。
0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生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父母,在这之后的头三年,宝宝要学习各种语言、生活技能,直到自己完全领会应用。
一岁内的宝宝属于半成品,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维妙的传承方式。
人类是高级哺乳动物,我们比其它哺乳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大脑的进化,所以大自然设计胎儿在子宫里发育的过程中,头部的发育是最优先的。
但头部长到能通过产道大小就可以,剩余的出生后再慢慢的长,这时的头部重量在一岁时达到成人头部重量的70%左右。
而其它哺乳动物,例如马,马一出生,就开始尝试站立,扑腾几下之后就可以找妈妈吃奶,会回应妈妈的声音,跟随妈妈东奔西跑。
而人类则要经过几个时期才到直行期,这个过程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时间。
02 询问缘由
@睿妈宝宝6个多月
她说她的宝宝这个阶段拿到什么东西都放嘴里,宝宝有15斤重,长了几颗牙齿了。在餐椅上坐得很好,但不会自行坐着。
平时在家经常趴着,或者翻来翻去的,最近有个新玩伴火火兔陪着玩,还不会说话,每天都咿咿呀呀的想要说话,但是这种婴语,睿妈表示听不懂。而大他一周的宝宝则会叫爸爸了。
最近两天宝宝老是向后退,这是想爬了吗?
03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我的建议是要跟宝宝互动,谈情说爱➕教讲话。
001 守~深度模仿,打牢基础。
宝宝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模仿, 在还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和脚的时候,他每天对着最多的就是妈妈或者爸爸,他会观察妈妈的面部表情,还有动作,像复印机一样印在了脑海里中。
他可能会尝试去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同时他已经开始把手放进嘴巴里面,用嘴去探索世界,感受这个世界。
手指是从无意识的放到嘴巴里面,到有意识的放到嘴巴里面,这就是一个成长阶段,一个小小的进步却是一个飞跃的进化过程。
002 破~突破原有模仿对象瓶颈,引发革新。
当宝宝对自己的手和脚很好的区分。在视线范围内的东西,想要认识它,就是把它放进嘴巴里面,去感受这个物件是软的还是硬的,是什么性质颜色,直到熟悉到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已习以为常。
群里另一位妈妈说她七个月的宝宝会叫爸爸了,对比之下,你是不是焦虑了,要不要开始补钙补维生素了呢!
因为宝宝还不会独立坐,可幸的是趴着的时候往后退,看着是要会爬了。
白天总是咿咿呀呀的讲,别的孩子都会叫爸爸妈妈了呢。但会不会说话跟补什么没有关系啊。
我认为有时候有对比才有伤害,这就提醒着我们,孩子到这个阶段,哪些大动作小动作是需要宝宝掌握的了。
这个阶段应该会翻身后退爬行,但不建议独立坐着,这对宝宝来说,椎骨还没发育完善,不足以支撑上半身的重量,特别是头部重量,要知道这个时候头部重量占全身重量的三分之一在右。
003 离~开创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语言体。
最后一个就是语言表达了,宝宝学会讲话一定是从父母和周遭环境中学习的,从模仿第一个字母开始。
宝宝的视力从几厘米开始,看着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这就是他模仿的开始。
而父母跟宝宝在互动的时候,会刺激他的脑垂体,让他的大脑接收到反应,原来这个字母是这么说的,这么发音的,然后宝宝通过咿咿呀呀不停的验证这个发音。
一直到宝宝能够很熟练地吐出这个字或者类似于爸爸妈妈这样子的发音。
从两个重复的字,到词语再到能够很熟练地说出一段话,这个时间长达两到三年的时间。有人说,教会宝宝会讲一个词语,最少要二十遍。这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当宝宝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宽广,宝宝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
直到宝宝积累一定的言语方式,最后形成自己的讲话风格,这一讲话风格大部份源于父母,所以父母的自我修养也是很重要的哦。
总结一下,想让宝宝更快的掌握语言,首先要有大环境的奠基,再来父母的互动刺激,引导宝宝发音,最后宝宝因为环境的宽广和逐渐成长,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