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基层就医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在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建设,基层医疗建设能够加快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能有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能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高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让老百姓能够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就近就医,享受高效便捷的卫生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普遍集中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基础设施较为老旧,甚至缺失,有些检查难以完成或是不够准确,导致有些病症难以诊断出来或是诊断不准确,基层就医困难,从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大城市就医,在后续的选择中也不考虑在基层就医,直接前往大城市就医,诊断的不准确也会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信力缺失,让百姓难以放心,导致“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难以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较为低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手不足,多数投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门诊诊疗几乎停滞,基层就医排队难、就医难,服务水平较为低下,加之基层医疗人员普遍职业能力水平低于城市医疗人员,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束手无策,甚至有些药品缺失,难以解决群众就医需求。基层人才流失问题也是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优质医疗人才流向城市,基层医疗人员普遍职业能力、医学素质较低,医疗诊疗水平不高,难以取信于民,百姓偏向权威医院、权威专家,导致“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难以推进。
传统思想观念固化基层百姓就医思维。传统思想观念中百姓更信赖大城市大医院,长久以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服务水平较为低下也导致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普遍不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只有“普通”感冒发烧才会在基层就医,甚至去城市就医时也只“认定”大医院的专家,普通医生的门诊也门可罗雀,传统思想观念的固化导致“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难以推进。
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只有将基础设施这一医疗卫生机构的硬性条件提升起来,改善基层就医环境,提升医疗诊断水平,让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放心,才能推动“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
加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双重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生专家下基层坐诊或者远程问诊,实现临床能力下沉,让老百姓能够就近享受高效便捷的就医服务,以县的龙头医院为基础,把互联网只能医疗作为桥梁纽带,联合上下级医院,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医生专家下基层教学,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双重培训,提升医疗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让老百姓放心在基层就医、愿意在基层就医。
推动基层就医看病理念宣传推广,转变基层百姓就医看病传统思维。推动“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除了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老百姓传统思想观念,这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基层就医看病理念,转变老百姓“认定”大医院专家的传统思维,愿意在基层就医,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双重前提下,转变百姓就医看病的传统思维,加快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