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文章,我已经从“初生牛犊不怕虎”阶段,走到了越写越不敢写的节点,对自己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
索性,放下笔休整一段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听我的京剧。
然后,我就在京剧里,悟出了一些想写下来的东西。
我关注什么,我才能听见什么。
我喜爱京剧,听、学、唱已近三十年。说来惭愧,我只学会了唱,没有学会武场的锣鼓点。要知道,我每次听的唱段里都有啊,听了无数遍了,怎么能听不会呢?
原来,听京剧我只为学唱,我只关注演员唱腔的旋律、吐字、拖腔、归韵、气口等等,对这些我能够一遍一遍“竖起耳朵”反复听。
因为武场伴奏和唱腔没多大联系,耳朵就把它们的声响自动屏蔽了,而且,这一屏蔽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啊,同志们,不可思议啊。
直到现在,我有意想学武场的锣鼓时,再听同样的唱段,才听到那“仓七来台”的锣鼓声,是多么清晰明亮,而且每一样乐器,大锣、铙钹、小锣、板鼓的声音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再专注去听京胡、二胡、月琴的声音,都可以一一听个明白。
我发现,只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哪件乐器,就能清晰地分辨出那件乐器的声音,耳朵自然会过滤掉其他声响。
而且,有意思的是,每次你只能关注一件。(你必须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欣赏。)
真是很神奇。
我们的大脑就像单一的处理器,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体验我们关注的东西。
你只有关注,才会听见,继而吸引你的意识去到那里。
选择关注什么,完全由你决定。
-2-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我们经常走过的地方,一草一木,每一栋房子,你会觉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只是,你每天都在看的东西,未必能“看见”。只要你不关注,不用心,即便摆在面前,会依然看不到。
上个周末,我要去看一位朋友,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就打电话问是哪个小区几号楼,他告诉我:“东关小区28号楼”。
本来我想接着问这栋楼的具体位置,话到嘴边咽了回去,因为我就住在这个“东关小区”。
同一个小区,居然不知道28号楼在什么位置,太丢人了,还是自己去找吧。
当然,这栋楼并不难找,原来它就在我每天上下班经过的路边。
我天天经过,居然从没有注意过那栋楼上的号码是28号。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我竟然能选择性忽略。
最近在读《快乐竞争力》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名词——
“无意视盲”,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不论是东西,还是事件,如果我们不注意,就算近在眼前,我们也看不到它。
这种选择性知觉说明,人的关注点在哪里,意识就产生在哪里,你选择关注什么,就会看见什么,被大脑屏蔽掉的东西,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未曾察觉。
-3-
由此我又想到另外一个话题。
——减肥!
关于减肥,我一直不明白一个事情:减肥是为了让自己瘦下来,那为什么不在自己瘦的时候努力保持,而非要等自己“肥”起来,才去“减”呢?为什么不能“未肥先防”呢?
也许你会认为我矫情,但我认为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一个是“肥”起来后才意识到要“管住嘴,迈开腿”,才开始去减,一个是在“瘦”的时候就要自律,保持正常体重。
虽然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正常体重,但关注点不一样,意识就不一样,付出的行动和努力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后者要比前者难得多。
提到关注点,我又想到了健康的话题。
年轻人不屑于谈健康,他们的目标是学业、是成功、是远方,健康只是中老年人的菜。
那中老年如何谈健康的呢?无非是血压如何控制,吃什么可以降血糖,冠心病怎样运动,肾虚了如何补肾……
他们关注的是健康吗?
不,是疾病!
大家眼中的健康只是不得病。
体重正常时,我们可以胡吃海喝不运动,等肥胖了再去减;年轻时随便熬夜,赶场每个饭局,只把身体当作打拼的本钱,等到各项指标亮起来红线,才开始大谈健康最重要。
这有什么问题吗?依然是,关注点在哪里,我们的意识就在哪里,继而行动和努力就在哪里。
只有肥胖了,才关注减肥,只有患病了,才关注健康。
正常时,我们从来不珍惜,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静等肥胖和疾病上门,任由它们将我们拉到质量线的平均以下,然后我们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减肥、去控制疾病的进展。
我们付出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呢?只是将自己再拉回到原来的平均水平。(其实,能不能回到平均水平还不一定)。
你也许可以减掉多余的体重,但却很难形成维持正常体重的行为方式,你可以治愈疾病,却很难养成促进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正常水平时,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在不好的时候才努力回到正常呢?
你关注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你的目光在哪里,意识就在哪里,继而行动和努力就在哪里。
只看你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