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部电影——阿曼尼亚。是土耳其爷爷去到德国务工,申请了一家移民。最后在老来拿到了德国户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德国人。
土耳其到德国的距离是2000公里。从家乡到深圳的距离是600公里。基数不同,但是地域分割相似。
我的祖籍是在福建南安的一座大山里面的某个村落。名曰:高田村。意为在高山上的田地。
不言而喻,既然是在大山里面的田地村落肯定是时代耕田为生。然后细解家族族谱的的直系祖先,发现似乎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曾见资料集曰:曾祖从文,清末光绪年间科举及第,后流散于南洋诸国行诗写文,作得一手好词,民国后返乡办学,为南安天山脉眉山办置第一所小学-高田小学,落叶归根。
祖父从医,上海拜学,游医与福建泉州各县市,在70年代逃难至香港定居。而后祖母与大伯随迁。”
在80年代,总算是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尽管是难民的身份,居住在香港的观塘南安集体大楼(类似同乡互助协会)。通过3个人的努力,在90年代不仅申请到了经济性住房购买权,也开起公司,在乡下镇上也购置房屋,总算晋升到了中产阶级,站住了阵脚。
小孩,新的房,车也在新世纪后拥有了。
之后略....
-------------------------------------------------------------------------------------------------------------------
90年代的“香港客”,在乡下简直就是像地主一样的吃香。我母亲在90年初到了适婚的年纪,家里给物色的对象既是“香港客”家庭的小儿子——父亲。
两个家庭也算一拍即合,两人也算比较对眼。就在过年期间将两人的婚姻包办了。算不上隆重,但是我母亲也是嫁的风风光光的(乡下重嫁妆),整个乡镇也是稍许轰动,不仅有80年代的“旧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还有单车、沙发、缝纫机、手表等各种大件物品。
嫁到镇上的母亲,一开始与新家庭磨合得并不太顺利。在新生命诞生后——我,夫妻经济压力山大的他们,在我外公支持下开办了纺织厂。曾手下员工一度近百名,而后由于家庭变故,导致工厂草草收起。
在3年后另一个新生命诞生后——妹妹,母亲选择在镇上安逸的开鞋店,父亲一开始帮忙创业,后来随堂兄弟来到深圳另创业拼搏。
97年香港回归之际,我母亲也选择随父亲来到深圳创业拼搏。我与妹妹被寄放外公外婆家里,那些年成为候鸟儿童,一年仅仅见他们一次两次,暑假来深圳,寒假他们回乡下。
千禧之年后,合伙人散伙了,父母继续开创自己的事业,收入渐渐稳定,觉得这样的养育方式不合适,随即我在3年级的时候转学来深圳了,妹妹在之后一年也转学来深圳就读二年级。
儿女双全,收入开始稳定了,开始信贷购置了第一辆皮卡车用于送货,终于不用在深圳这座新发展起来的城市里任凭风吹雨打了。也可以有底气的扩展更大,更多的业务了。
事业的发展总是越来越顺利的,后来03年购置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尽管不大,但在深圳这座城市,我们这一家也算扎下了根。
更大的房,更好的车,属于自己的工厂也渐渐的拥有了。
之后略....
-------------------------------------------------------------------------------------------------------------------
三代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从农村移民到城市,才算在城市里站稳了阵脚。才让后代成为了港二代,深二代。
反观农村里曾经一直坚持留下的人,至今他们除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是人生轨迹并没有太大改变。后代有的出去城市里拼搏,有的留守在乡里,80/90后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赚钱。
在封建观念的农村里长大走出来,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封建影子。喜欢在老家新建豪气村宅,给乡里的亲戚邻居展示自己的成功。对新家庭成员比较期望为同乡族人。封建礼节都是习惯按照农村的习惯来,希望获得乡亲的称赞。
当然也不以为然的人,但是都是少数,或是有苦衷,或是洒脱,或许年级未到。
无论行走在哪座城市,乡里总有一些根属于曾经从乡下出来的人。对于老人,那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对于中年人,那是童年与青春,是朋友与兄弟姐妹的记忆。对于较为年轻的人,那是童年,是乡下,是曾经寒暑假的圣地,亦是亲戚朋友的聚集地。对于新一代的城市里儿童、婴儿,那是大人嘴里眼里的故乡,是课本里的“乡愁”,是许久一次的长途旅游。
改革开放,给曾经农村里面的人一个机会,一个翻身到城市的机会,一个比新时代的年轻更困难更辛苦才能获得成功的机遇。亦是一个给梦想以简单拼搏既可实现的时代。
-------------------------------------------------------------------------------------------------------------------
长大之后,才会体会到原来身处城市的我们,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所拥有的远远比乡下里的人多很多很多。不全是在经济上,更多的是在思想观念上。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在,在乡下的观念与接触面的东西还是停留在曾经那个让自己开阔的视野里。对于未来没有更多的幻想,对于过去也没有怀念。
还拥有的,仅仅是一种追求名利渴望,渴望赚钱,渴望富足。精神越来越是空虚,观念亦是十年不变,仅仅是从上一代人传到下一代人而已。
(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就当作随口胡编乱造吧。这个话题真的太广泛了,没办法从一个面,一个点去分析。)
其实想表达的观点是:农村可以脱离到城市,但是城市的目标在哪里,又可以脱离到哪里去?或许有些人本来属于农村,有些人就天生属于城市那样。
就像电影里的二儿子不能适应德国宁愿呆在土耳其,小儿子在德国生活圆满那样。
现在的中国户籍还仅仅是一张纸而已,希望未来不要固化成一个阶级,就像现在香港,年轻人没有未来,中产人没有满足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