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毕业算起,我离开天门中学,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当时的莽撞青年,已经步入人生的成熟阶段-壮年。
离开天门中学的二十余年中,我走过许多或平坦或坎坷或曲折的路,无论我身在何处,身处顺境或逆境,我总不能忘记,我的母校,天门中学。
母校天中,我有幸,曾经是她万千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曾经幸运地接受过她的谆谆教诲,用心哺育,是我一生的荣耀,是我一生的前行动力之一。
回想起曾经在母校度过的三年寒窗苦读、三年美好的青春时光,我禁不住泪眼婆娑,心潮激荡。
人的一生之中,最重要,学习成长的黄金时光,是在天门中学度过的,这对我说,何其有幸,何其荣光。
天门中学,是一所建校时间早,历史悠久,学风扎实,名师荟萃的老牌名校,是湖北省重点中学。在我还在乡镇初中念书的时候,便兢兢业业,刻苦学习,矢志考取天门中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老家乡镇中学就流传着一句话,“进了天门中学,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可见天门中学,在老师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那年,我很幸运,从全市众多的中考考生中,经过激烈的角逐,以较好的成绩,被天门中学录取。印象比较深的,是当初刚刚知晓自己五门功课-语数外理化-总分560分,考了501分被天中录取后,身为初三毕业班英语老师的父亲,特意高兴地买了两包白沙烟,分与学校的老师们抽,以示庆祝与感谢。
那年9月,天中开学,新生报到。我被分到了高一(1)班。我们这一届,新生总共八个班。还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是因为教学成绩优异而刚刚调入天门中学的数学老师,明国振老师。语文老师是刘静辉老师,物理是邱剑老师,政治是张达云老师。我的语文成绩,自己评估,只是一般,却不知何故,一入学便被安排为语文科代表,平时协助老师收发一下作业,偶尔也与一帮同学去老师家中请教阅读与作文。
一进入天门中学,便感觉,四周强手如林,压力甚大。细想想,也是的。大家都是全市各乡镇场中学特别拔尖的学生,过五关斩六将,通过语数外全能竞争和全市统一中考,名列前茅,才被优选录取的。在一个个智力超群,又用功读书,高手如云的同学之中,我深知自己智力平平,要想跟上大家,不落人后,唯有拼时间和汗水。
高中的数理化,内容较初中更多更艰深,这对我来说,难度不小,压力巨大。
高中的数学,比初中的数学难度大多了,要学很多全新的知识,如函数、数列、三角、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和概率、二项式定理、推理和证明、复数、导数等等。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些东西,由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冷不丁地学习这些新知,一下子根本转不过弯来。脑子里根本理解不了函数的定义、也迟迟建立不起立体空间的概念。面对这种情况,自己一时很是紧张惶恐,生怕自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唯有课余,利用更多的时间,大量看参考资料,大量做习题,来巩固新知。尽管自己很努力,但怎奈天资愚钝,学习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抓耳挠腮也搞不明白的问题。我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攒到一起。我坐在教室第三组第一排,每次上晚自习的时候,明老师来教室巡查,只要一走到我的课桌边,总是被我截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老师三言两语,加以点拨,我便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这才将老师放过去。
我的语文英语尚可,凭借勤奋与自学,问题很少,处于优势地位。班上同学英语遇上搞不懂的语法问题,经常问我,我都可以轻轻松松地给予满意的解答。可是,数理化,对于我来讲,便没有语文英语轻松了,要费力很多。对付数理化,也无它,就是好好听课,课后挤时间,采取题海战术,拼命练习。但凡学习上真遇见了过不去的拦路虎,便向老师同学求教,总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扫除学习路上的一个个障碍。
教我们每门功课的老师,既精通业务,认真敬业,又打心里爱护我们。
还记得,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三门单科-英语物理政治第一,加起来总分第一后,有一次在教室门口,遇见了政治张达云老师。张老师笑着跟我说,“你将来搞好了,我帮你看门去”。当时张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是全校的主要领导之一,在学校,威望很高。他之前教过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是,张老师,没有丝毫的领导架子,对我们学生总是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他也很喜欢我。听他这么说,我心里暗暗吃惊。心想,“老师,您可别笑话我了,我若是能达到您的成就,就很了不起了”。张老师用这样的话和我开玩笑,我知道,其实是张老师在激励我,让我好好学习,将来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张老师的言传身教当中,我懂得了一个人,不论身处什么高位,都应该不摆谱,都应该放下身段,谦卑为怀。
高一念完后,我们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全部集中到(1)班,(1)班选择理科的同学被分到其他的7个班。我选择理科,依据期终考试成绩,我被分到了(7)班,这样我就变成了高二(7)班的学生。
高二(7)班的班主任是教我们物理的熊万斌老师。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我到(7)班,可以排到前十。熊老师看过我的考试成绩,对我很器重。熊老师当时,可能三十多不到四十岁,一心扑在教学上,爱岗敬业。上课富有激情,讲解生动有趣,学习上对我们严肃认真,生活中又和蔼可亲,平时易近人。我们学生,生活中把他当作可信赖的朋友。
不能忘记,高二、高三的时候,晚自习过后晚自习下学后,同学们都回宿舍了,熊老师不定时地巡寝,督促我们按时休息 ,免得第二天上课打瞌睡,没精神。有好几次,同学们晚自习过后,都回到了宿舍,脱光了衣服,躺在床上,同时灯也熄了,可是就不睡觉,而是七嘴八舌,忘情地谈天说地。突然有老实本分的同学,看到宿舍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黑影,嘀咕一声,“熊老师”!
耳尖的同学,听见了,赶紧闭嘴,装睡不语,忘乎所以,没听见的,还在喋喋不休,过了一会,喋喋不休的同学,也觉察到了异样,但还是不明就理,起身扫视,也看见了沉默的黑影,吓得也赶紧钻进被窝,装出熟睡的样子。宿舍里顿时,一下子从叽叽歪歪的喧嚣中转入死一般的寂静,大家都屏气凝神,要么装睡,要么在黑暗中密切着黑影的动静。过了一会,见黑影悄无声息地走了,顿时又爆出“哈哈哈”的爽朗笑声。
高二、高三,学习是一年比一年紧。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为了鲤鱼跃龙门而努力。
有一次期中考试,我侥幸,考了全班总分第五名,与另一位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让我暗暗羡慕钦佩的肖同学,并列。
班主任熊老师以为我也具有和肖同学一样的实力。有一次,黑板上出了五道关于电磁力学的题,叫我和肖同学一起到黑板上解答演示。
我和肖同学,噔噔噔地跑上前去,拿起粉笔,分列左右,三下五除二,写完答案,几乎同时完成,齐刷刷地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去。
于是,熊老师开始一道题一道题地讲解。讲完一道题,然后再判定我俩的解答是否正确。讲完第一道题,肖同学的答案,熊老师打个对勾,我的答案,打个叉叉。看到这种情况,我的脸有点发烫。一面心中暗自祈祷,下面的题,不要再错了,又一面不敢分心,死死盯住黑板,听熊老师继续讲解。开始讲完第二道题,肖同学的答案,熊老师又打个对勾,我的答案,又打个叉叉。这一次,我的脸更发烫了,自我感觉到脸也发红了,双手也开始有些发抖。心中还在默默祈祷,下面的题,不要再错了。讲完第三道题,肖同学的答案,熊老师还是打个对勾,我的答案,还是打个叉叉。第四道题,依然如此,第五道题,还是如此。赶情我自以为是的解答,没有一个是对的,全是错的,而肖同学的,在我看来,全是不对的,却没有一个错。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和讲解完的那一刻,我感觉天旋地转,全身发热,脖子、耳根子,脸上,滚烫无比。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丑,就是个蠢才,无颜面对我周遭的同学,只有教室里有个无底洞,我赶紧躲进去,永远不与他们再见。
我不知同学们会怎么看我,也确实没有听到同学们任何议论我的话。课后,也许是我刻意地淡忘还是慢慢地自然遗忘,也没有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一次事情,我意识到了,学习,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否则,以后还会闹同样的笑话。
这一次出的洋相,也许根本没有同学在意,老师也没在意,但对我来说,教训是深刻的,刻骨铭心。
在(7)班的两年,我的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偏上,每门功课既不突出,也不垫底,但自忖,还是没学明白,很多知识点似懂非懂。
记得高三,高考前的一次预考摸底,我的化学,考了一个全班最低分,来了一次垫底。教化学的程华平老师也了解我平时的学习情况,知道我是一个认真刻苦的学生,课后,走到我身边,轻轻地问了一句,“这回,是怎么回事”,他便走开了。我知道老师并无责怪我的意思,但是,我的心里却异常难过,心里的苦楚无处倾泻。我知道,为了平衡各个学科成绩,我将时间与精力匀出了一些到别的科目上去了,再加上自己平时的基础并不牢固,所以才有了这次化学考试的滑铁卢。
无形巨大的压力向我袭来,我一时无法解脱。晚饭后,一个人独自跑到学校的操场上去散步。操场上,饭后出来活动散心的同学不少,甚是热闹,可是,我却十分落寞,一个人,在田径跑道上来回徘徊。这时候,遇见了班上的同学,杨杰堂,他看见了我,对我微微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没事的”,便又走开了。他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给了当时愁苦万分有如巨石压顶的我,许多安慰,许多温暖。二十七年前的这一场景,仍历历在目,不曾忘怀。
高考过后,我的成绩虽不甚理想,但也上了二本线,考取了远在大连的一所水产院校,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迫于压力,也是为了圆自己的求学梦,又考取了西北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而今,我仍然走在荆棘丛生的自主创业之路上,未来仍将如同我的过往一样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但是,我不怕。
我知道,我是天门中学出来的,天门中学毕业的学生,不会差。这是二十多年来母校给我的底气,也是母校给我的动力。
明年即将迎来母校天门中学建校120周年的华诞,得知这一消息,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谢谢母校曾经对我的悉心栽培,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忘学习,力争不让自己辱没母校的名声。
千言万语,难以道尽,我对母校的感恩感激之情,唯愿母校以120周年华诞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国家,为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更优异的人才!
1994届天门中学毕业生,张卫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