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的跟岗学习工作室有幸邀请到冯老师过来讲座,听君一席话,获益良多,特整理如下。
冯老师的话题是: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个人职业规划。
开场冯老师首先提出四个问题:
1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2优秀的教师是怎样的人?
3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4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每一个问题都是直达灵魂的人生叩问,任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用一生的践行去回答,这就是一个长者所站的高度。
问题一: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冯老师用了他最喜欢,也曾经对他影响最大的四本著作进行阐释。1985年他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回答了人生的过程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是虚设的,但是过程足于支撑人生,或许还年轻的我们目标不一定清晰,但人生需要一点追求,还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但至少不至于一步步堕落为自己讨厌的人。1992年他读约翰.米尔的《论自由》,读懂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1994年他读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拎清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读《跨越障碍》找到了成功与失败的平衡点。
很遗憾,上面他提到的书除了《命若琴弦》我稍有印象外,其他的还没读过,当然《命若琴弦》我也没读出他的深度,想当年也只是当作一个别人的故事来看,我想每一本能让读者产生人生意义的影响价值的书都不简单,这样的读懂不仅仅需要靠知识储备来读懂,更多需要一些人生际遇,一点人生的契合。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读懂了书就能读懂人生,后来才发现一个人是因为读懂了生活才能读懂书。我想冯老师能从浩瀚如海的阅读中提炼出来的书必有他的价值所在,更沉淀了他对人生定位的思考和顿悟。
问题二:优秀的教师是怎样的人?
此问题冯老师讲的很详细,水平有限,于此不可能一一列举,只能浅浅谈其中我能理解的。
关于教学效能感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职业自信,这样的自信从何而来?、
关于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场,心理场的量会随着其中师生情绪的高低而增减。对此我深有感触,无论是教师的情绪还是学生的情绪都是课堂的牵动,所以课前有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不是直奔主题的上课,而是彼此情绪的调节安抚,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控制情绪才是我们需要修炼的本领。
关于教师职业的阶段论,冯老师将之分成四个阶段。
教师新手,是获得经验,学会教学,这时候更多是关注自己教学技能的成长。
教师熟手,是发展策略,熟练教学,这时候学会关注教材教法。
教师能手,是形成特色,高效教学,这时候会将关注力转向学生角度。
教师专家,是创新理论,创造教学,这是候开始宏观关注课程课标的发展。
我目前是在哪个阶段,我能追求去到哪个阶段,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无论哪个阶段,蜕变与探索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努力的过程还不一定是成功,我们实不必太功利,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或许会最后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三: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冯老师给出几道关口建议。
学科关,语文老师无非做到阅读,写作,口语,书写,其中冯老师特别强调了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项语文特长,我搜刮一下自己的语文特长:没有。其实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这问题,不仅仅是语文特长,或者是否能找到一点人生的兴趣爱好,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经营去修炼的?像心理学?像写作?像行走?或者像冯老师说的语文老师最简单的阅读?这样当你回忆起兀无穷生的时候是不是能留下点什么?
教材关,学会解读文本和创建自己的教学设计,说来惭愧,目前还只停留在拿别人课例小修小改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风格,而长期用别人现成的东西会使自己懒惰,说明自己还缺乏研读的能力。
学生关,冯老师摘录了刘锡庆老师的一段话:“好的语文老师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他们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读书,痴迷作文。”学生不阅读很大可能是源于老师不阅读,在这点上我深表赞成,学生名著阅读效果往往就与教师导读课的设计息息相关。曾有一段时间,像《钢铁》、《格列佛》、《水浒传》这些自认为学生年代就读过或上一届已读过的书,往往我就懒于再拿起来重读了,每次只是机械化不作指导的布置下去让学生阅读,以为等他们读完再讲,事实上会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很差,而自己对于书中很多细节已淡忘,只记得大致轮廓的东西,讲起来也是心虚不确定的,还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认真的同学揪出错处。而往往真正吸引和打动学生的恰恰可能是一些细腻而丰富的细节描写,所以建议再熟悉读了再多遍的名著还是要跟着学生一起读,适当的时候加于剧透或者卖卖关子,或者阅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会大大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所以让学生读书必先教师先读书,让学生形成好习惯必先抓自己的习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己才是最好的榜样。
问题四: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冯老师主要从实在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说,实践的是从大的方向去像专家学习,去主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去承担各种公开课。而实在的角度可能给我们更大的启发,例如每学期给自己的目标是:吃透一篇课文,上好一个课例,做好一份教案,写好一篇反思,发表一篇论文,读透一本经典,一个个小目标,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在自己的道路上踏好每一小步,才能留下自己的脚印,总是好高骛远,临渊羡鱼,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
最后,记录冯老师几句颇为深刻的结束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己的事,提升自我,成就自我,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教师的生命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成长就是学生的成长,就是我们这个民主的成长。
殷切而深刻的寄托,任重而道远的前方。冯老这一席话听时让人热血了一番,澎湃了一回,当然人生不可能因为冯老一节课而改变,我也不知道这点宝贵的热血和澎湃能维持多久,只是偶尔生活需要一点提醒,灌下这碗鸡汤,才能找到继续的支撑,前进的理由,就像《命若琴弦》中那个需要弹段1000根弦才能找到药方的盲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