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如同在英国学英语专业。有人说,你说的是汉语,还学什么汉语言文学,岂不是没什么意义?在我看来,虽不是没一点意义,但也无大用处。
#选这个专业,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被调剂
刚入校时,很多同学要求转专业,因为这个专业不是他的志愿,而是自己填报的五个专业均没录取,由学校给调剂的。
有些人还真的转成了,多交点学费,就读了新闻专业;有些没转成,留了下来,从此上课不认真,而是做副业。要么努力学英语,要么跑去做兼职,赚钱。
我是没转成功的那一个,但我也只是想转成这个专业的师范方向而已。其实,这个专业是我的志愿,一是因为学费便宜,才四千八,对我的家庭而言,负担稍轻;二是我喜欢文学,心里还有一个作家梦。而我想转师范,是为了将来多一个就业的选择。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注意,我们学校是一开始就分好了方向,一是师范方向,二是没方向,也叫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
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个专业的差别在于一张教师资格证。师范专业在大三时会学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大一、大二时两个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比如教育心理学,毕业后直接发放教师资格证。而非师范专业必须通过考试获得,而且只能在大四的时候考。笔试是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面试则是说课,通过后,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毕业以后也可以考。我大四时就考取了,只是最后没有成为老师而已。
不想当老师的同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工作,没有考试。有的则是想考却没有考过。其实,我觉得,只要认真复习,把老师给我们画的重点记住了,通过是很容易的。记得当时有同学买考前试题,我也买了一份,仔细想想,还不如看老师给的资料。
#大学四年所学,毕业时全还给了老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什么可学的呢?你还别说,多着呢。它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又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还开设了修辞学、演讲与口才、写作等课程。文学则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还开设了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美学、电影学、中国通史等。
可以说,我们的课业还是挺重的,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几乎都要学一遍,而且还学得非常宽泛。老师还给我们开设了一大串书单,说是大学四年要看完,大约两三百本。我看书比较慢,心也比较野,还想看看其他学科的书,比如心理学、哲学等。所以毕业时,我只看了大约一半。
平时除了上课,就是看书,也没多少其他娱乐活动。上课的时候,老师介绍有代表性的作品,课后我就去图书馆借这本书看,以便更好地理解。此外,考试前,会大量背诵诗词歌赋,因为我们要默写诗句,感觉这是回到了小学时代。
背了这么多,考完就忘了;学了这么多,毕业时也忘光了。大学四年读完,若别人问我学了什么,我答不上来,因为我也不知道学了什么。这或许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常态,也是我们的悲哀。
老师跟我们说过,大学里真正学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至于怎么获得学习的能力,他没有说。我们只能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感兴趣的东西。
我有一个同学,她不喜欢汉语言文学,她觉得英语更有用,所以她拼命地练习英语。没事的时候,就去找一间空的教室,锁上门,围绕一个话题,用英语表达。有时邀上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疯狂练英语。在大学,很多学英语的痴狂者。这,或许就是她学习的能力吧。
我想,同学们毕业时,那些专业知识应该都还给了老师,只模糊地记得,我好像上过这堂课。
#对这个专业很茫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很多同学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尤其是调剂的同学,加上一点都不实用,让我们很茫然。
我们问老师,读这个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毕竟一毕业就当作家,也是不现实的。老师说,这个专业是万金油,什么工作都可以做,任何单位都需要。其实,说得难听点,就是没有专业性。
果然,同学们毕业后,各个行业的人都有。有的做外贸,有的当老师,有的是销售,还有的在证券、通信等行业,只有我做编辑校对,与这个专业相关。很多人都做着与汉语言文学完全不搭界的工作,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对口工作是什么,所以只能在偌大的市场跌跌撞撞。
我当时也是在看一些人文传记的时候,了解到鲁迅、萧红他们,除了写作,还从事着一份适合文人的工作,就是编辑。我感觉,编辑是一个很崇高,很文艺,又体面的工作,而且我可以接触作家,从而让我有可能成为作家。抱着这样的理想,我认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虽然大学里有编辑出版这个专业,但文学功底扎实的中文系学生,也是有机会成为编辑的。虽然找工作的时候,大学期间所学并没有帮到我什么,但词语的积累,纠错的能力,还是让我在笔试的时候脱颖而出。
我有同学说,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丢掉专业的人,他们觉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口工作之一,就是编辑。我想,这也是我坚持的结果吧!虽然曾经也迷茫,但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
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可能学了一个假专业,因为太抽象,太不实用了。文学,应该是一群不懂稼穑之人闲得无聊做的事,它很难获得经济报酬。若能够既爱着文学,又能养活自己,也是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