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al think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
Wikipedia对其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also called critical analysis, is clear, rational thinking involving critique. Its details vary amongst those who define it. According to Barry K. Beyer (1995), critical thinking means making clear, reasoned judgm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thinking, ideas should be reasoned, well thought out, and judged.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 defines critical thinking as the *intellectually disciplined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 applying, analyzing, synthesizing, and/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or generated by, observation, experience, reflection, reasoning, or communication, as a guide to belief and action.
简单地说,critical thinking(下简称CT)是一种人处理信息的方式。大部分人接收信息,都是海绵式的(Sponge),这样接收的信息都是拿来主义,囫囵吞枣,稍瞬遗忘;而CT是经过分析推理、提问思考的方式去筛选和消化信息,用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和丰富个人认知,使掌握的知识更结构化、更纯粹、更可靠。
但在我在认知上仍存在疑点,现阐述如下:
审慎的对待翻译为“批判”的“critical”
中文语境内的“批判”和英文的‘critical’似乎相差较远。“批判”很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就是否定地看待一个问题(当然这里面有我们自身对“批判”这个词个人化的理解——这也是最难以克服的,也应该是在CT中要加以修订的)。并不是要批也不是要判断对错,而是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再是全盘的接受,要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对世界保有好奇心(避免“不就是”)、别让感情战胜理智、坚持交流而不是情绪上的对抗、要避免一厢情愿的“我以为”。而这里面涉及的五项素质无论哪个都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哪一个素质都能延伸出很多学习要求,哪一项要求都是对个人现有认知极大的挑战及更新。一系列的衍生困难,可不就造成了批判性思维不可学的恐惧心理嘛。
为什么要在读完工作谈001后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反而是调转头来搞什么批判性思维呢?
先回到我目前自然而然激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拿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我调动自己原有的海绵式思维(只负责吸收信息,不负责取舍信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段落的关键是什么,找到并理解作者的意思。
而CT是一种淘金式思维(带着问题主动思考,与信息提供者互动)——为什么作者要提出这个观点,他的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吗?这些论据的可信度高吗?但,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你先要找出作者的观点,概括出作者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多种推理逻辑方式),兼具有验证论据真实性的能力。
已经蒙圈了吗?好在我们有方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method),该方法通过讽刺、催生、归纳以及定义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在阅读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2.文章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
**3.文章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
**5.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
在“苏格拉底反诘法”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出现的“观点”(opinion)和“事实”(fact)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个人对某事件的主观看法,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
以工作谈001(1、2、3)为例
**1.主要内容和观点是——毕业14年后,作者对职业生涯认知的变化。
**2.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作者本人。
**3.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王尔德的话(未找到出处及除了阳志平以外其他人对这句话的引用)
-工作证上的年龄信息被改大(无从考证)
-负责《中国研究生》期刊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专栏(无从考证,期刊现有专栏如下
-《如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结果如下
合作撰写文章,而按照中国学术界的惯例第一作者不是领导就是导师,也符合作者写的文章这一说法;时间段亦符合作者在第1部分02年在《中国研究生》上写稿的叙述
-《心智七讲》——指的是公众号里的“心智七问”专辑吗?利用“阳志平 人类单独个体”做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如下
是否是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修订呢?那么修改后的版本是在这篇文章里首发吗?还是已经在其他渠道发布?
-所有...骗了;所有...海子;所有...渔猎者。不能全信!
**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
-“那时我相信”是否表示现在作者对此持有怀疑或者否定的态度。
-“人之为人”通过三个借助,标明作者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是通过社会链接、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学习、保持好奇心来凸显的。
-三个“所有...都”表示作者不同意“真实的自我”、“海子”、“一万小时练习”;此处就应体现出辩证的看法,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和是与非。海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个体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了解自己这个动机和出发点。而一万小时理论,结合刻意训练、科学训练、深度训练又未尝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实践啊。而且作者身为一个意见领袖、知识传播者和变现者,在传播自己的定念的时候,就一定要对其他人的意见或观点进行打压或诋毁吗?这算是一种传播或推广的策略吗?
**5.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有问题,123为什么要分成1、2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所说的内容是否能成为本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