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
又是体会“年味儿”的时候。
我们的“年味儿”还是浓浓的老味道吗?
01 孩子们眼里的春节
春节将至,在与一年级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我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春节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孩子们回答得非常踊跃,大部分感受集中于以下几点:
1.有好吃的。
2.有好玩的。
3.有压岁钱和礼物。
有一个小朋友说着说着,直接就问我:
“阿姨,你今天给我们讲绘本故事,是不是应该给我们带红包或者礼物啊?”
孩子纯真得让我感动,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春节的仪式感,对于孩子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礼物?红包?新衣服?还是别的什么?
说到这些,让我想起最近重读的一个故事——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
02 经典戳中的泪点,引发的思考
若不是被绘本版《麦琪的礼物》中的插画惊艳,我可能要错过重读这个故事了。说起来,还要感谢马爱农的翻译和德国新锐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呈现的细腻、唯美,和由此引发的代入感为这份思考加入了更多可见的细节。
多年后与这个故事重逢,多出了许多感慨,也突然对春节的仪式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故事依然是以前的那个故事:
德拉在圣诞节前省吃俭用想省下钱给丈夫吉姆买一件像样的圣诞礼物,但是贫穷使得她的节俭那么地徒劳无功。
德拉不能忍受没办法给吉姆买礼物的现状,她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长发——于是灵感突现,她忍痛割爱,将长发卖给了假发店,为吉姆买了一个白金表链做礼物,去配吉姆那块祖传了几代的金表。
故事的结局让人五味杂陈——德拉剪掉了长发买了表链给吉姆;吉姆卖掉了金表买了德拉心仪已久的全套玳瑁发梳。
重读故事时,忍不住泪湿双目。
此时再读,已不像童年时那般不懂生活艰辛,不明白爱的真谛(虽然可能我现在所得依然不是真谛),感触已经深过当年许多。
泪点背后是那份爱的取舍、左右为难中的决定。
生活并不能时时给我们准备好一份惊喜和大礼。但生活中的感动却可以由心创造,由心感受。
而这份感动之中,还有那份“仪式感”。
为什么德拉在那么贫穷的日子里,还要买最好的礼物给吉姆,而吉姆也不惜卖掉祖传的金表为德拉买礼物,否则“不送你一件像样的礼物,我就过不了这个圣诞节”呢?
故事中有这样的感慨“生活是由抽噎、哭泣和微笑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的主要部分。”
这句话与辛弃疾曾经说过的“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谋而合。
再看德拉和吉姆的住处,又比乞丐好不了多少。
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又何必舍弃自己唯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长发和金表,买了另外一样生活的非必需品呢?两个年轻人的行为,在善于理财或者懂得珍藏的人看来,或许真的有点笨拙。
但是,
西方的圣诞节,类似中国的春节,都是最重要的节日。
而最重要的节日中,必然会有最重要的主题:
圣诞节——送给心中最终要的那个人最用心的礼物。
春节——用最传统的仪式,来庆祝、纪念和体验相聚。
或许,《麦琪的礼物》最打动人心的便是他们那笨拙的行为,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中,带给对方的那份质朴的感动。
03 春节的味儿为什么不浓了?
当我问孩子们春节是什么样的感觉时,我也回忆起小时候春节的样子——
记忆中的春节是融合了激动,欢欣快乐和神秘感的,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1、正如现在的小朋友的感受,春节于儿时的我也是快乐的。
不用上学,作业也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会有好吃的,鱼,肉,藕盒。还会有瓜子,花生,糖等零食,还可以敞开了吃。
2、过年又是神秘的,那些春节的习俗,总让人难忘——充满了神圣的感受,又有浓浓的人情味儿。
每年看着大人们忙着把灶前烟熏火燎的灶神取下来,边跪在地上边烧变念叨“灶王爷爷奶奶上天言好事”,就一下觉得更要表现好些,还会学着大人的样子跪一旁念叨。
年三十年夜饭前,要去家里的先人坟地上坟请先人回家。
女孩是不让去的,但我家没男孩,每次看爸爸叔叔弟弟去,我都想去。在我的死缠硬泡下,被带去过一次。
我记得在先人坟前烧纸时那旺旺的火苗和震耳欲聋的鞭炮。
更有虔诚的邀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啦”。
而且这种虔诚还表现在仪式里,叩拜邀请之后,就要往家里走,而这一路是不可以回头的,不然“爷爷奶奶”(先人们)就会回去。
所以头都不回地走到家,进得大门,把事先准备好的长木棍挡在大门口,继续进堂屋家堂处,屋门口也要挡上棍子。据说这样爷爷奶奶就走不了了,也才终于可以回头。
之后的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包饺子,守夜,过了12点煮饺子上供,听鞭炮齐鸣,持续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困到睁不开眼,睡觉。
第二天四点多,就又起来串门拜年。单膝跪地,另一条腿顺势一弯,然后说着“给叔叔(被百年的人的称呼)拜年啦”。
那时候老人谨守着过年不动刀、剪、笤帚的规矩,说话都避开任何谐音不够吉利的字眼。
在好笑得有些呆板的习俗里,那种庄重神秘的感觉却总是藏在一举一动之中。
让人沉浸在春节的“年味儿”里。
3.淡了的习俗。
不像现在看春晚摇红包,春节那会就是唱大戏,舞狮子,耍龙灯,扭秧歌。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秧歌队走街串巷。
可惜电视有了、电话有了、春晚有了之后,农村庆祝节目只剩下白天扭扭秧歌了,到后来我都离开了农村,白天扭不扭秧歌都不知道了。
而拜年的走家串户,也被禁锢在高楼大厦中间,迷失了。
04 我们应该寻回的不仅仅是春节的一些仪式
如同《麦琪的礼物》中,笨拙的行为背后藏着足以让生活温暖的光一样,
我们春节的习俗里,不仅仅是红红火火的祝福,
更是红红火火的祝福背后的积淀。
这份积淀更像是一条长河,
流淌着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传承。
当我们祭拜祖先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向先人展示我们的富足和幸福,
更是感激和继承,
多少代的智慧才成就了我们的今日金时,
而传承中的每一个足印,
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去看到。
又是一年春节,
又是体会“年味儿”的时候。
我们的“年味儿”还是浓浓的老味道吗?
作者:晨光微晓,经的教书匠,现在的俩娃妈。用心记录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欢迎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