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
毫无疑问,这是个属于八零后的电影。
影片中的很多片段,都充斥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
九格的双层窗,破旧的台球桌。
似乎我们的童年也有一个满是电线的电线杆,炎热的夏天里隔壁邻居的老奶奶正在晒着太阳,暑假里总是玩到很晚等到父母叫了才会回家。
电影开篇就是黑白的。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我在想会不会结尾是彩色的?(结果却是如此)。
关于电影是黑白的:
我觉得,因为现在距离那个年代已经过了好远好远,所以我想童年的回忆大多没有颜色,或者说用什么颜色来回忆都是不太恰当的。
小雷,
孩子还是孩子。虽然现在已经长大。
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总是会去模仿大人们语言或动作,舅妈安慰姥姥说:“哭出来吧,憋着难受”。这句话同样的也说给了,拿到父亲遗物的三哥。
而打三中的老师,和我也想要三哥的皮带也表明了心里对三哥那种自由自在的神往。
在那荷尔蒙茂盛的时期,或许每一个男孩子都对力量所向往。
父亲,
父亲懦弱,却有着艺术追求。
父亲有他自己的骨气,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是父亲不勇敢,听到主任的故意谩骂,则选择了在楼道里忍耐。
所以他希望自己所没有的勇敢让儿子去替他背负着。他给儿子做了双截棍,默认儿子去打主任儿子。
他喜欢听音乐,喜欢武术。独自生闷气的半夜打拳,儿子叫正在听音乐的父亲吃饭。家里的李小龙,崔健海报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雨中,三儿被抓。
在台球桌旁边三儿跟别人打架。
让我想到了,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而《八》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间接了描绘,国企改革,工人下岗。 虽然没有三个多小时的 杀人事件 描绘的深刻。但有一种缓和的,平凡的味道。
父亲要走了,昔日的朋友家人,做在一起为父亲送行。没说几句话,就突然默不作声了。
这也许就是“话不多说,都在酒里吧”
这是一种男人的方式。最后不约而同呢唱着歌,无疑是对曾经的无忧生活的缅怀。
父亲在车上,与其他同事的热闹讨论不同。父亲一个人目视前方,偷偷的擦了擦眼角的泪。
而送站的儿子,则穿上了父亲留下的衣服,推着父亲的自行车。
在父亲离开以后,小雷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
儿子和妈妈坐在一起看父亲寄回来的录像带。有意思的是,本该是彩色的现实生活是黑白的,而本该是黑白的录像带却是彩色的。
最后影片达到高潮之际,结束了。
影片最后,致我们的父辈。
缅怀着那一代人的人。
那一代不太懂的表达的人,
那一代被洪水潮流所牺牲的人
那一代平凡且没有欲望的人。
影片中我觉得表达最好的音乐是
<海港之夜>
再见吧,亲爱的海港
明天将启程远航
...
情人的蓝头巾在挥扬
…
献给属于那一代人的 我们的父辈们
也献给继承了我们父辈精神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