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无论会不会的数学题,提笔先落一解字;在图书馆摊好书和笔,随即安心玩起手机;硬撑着沉重的眼皮,踩着整点只为发一条票圈;你好,x月。发现了没?不经在意间,仪式感已然大行其道。
仪式感,被称为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看似无趣的东西,这样是否必要?
可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仪式感。儒家文化里的“礼”,其本意就是仪式。五礼吉凶军兵家,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正是中国文化里的这种“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维持了社会秩序,与“法”不同,礼示人以仪式,教人以典章,使人知可为和不可为,行教化之功用。而仪式感之于现代人的特殊意味在于将平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升华,将现实拔高到一个诗意的境界,以此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枯燥感和疲惫感。
白居易“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这便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温酒的过程,酒香随温升,心头油然而生一股期待,一股惊喜,那时的醉吟先生是在寻觅生活里的感动,其积极乐观的姿态,隐隐可现。今人同样如此,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太多太多的事情发生时毫无征兆,结束时无迹可寻。如果要追求简单清晰,想办法从这种混沌的状态中抽离,就需要在事情的开始与结束的瞬间为自己设计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东西了。是撕掉粘在书桌边的记事便利贴,又或者是划掉任务单上的完成项。如此,当能够从一件事情的端点清晰地摸到另一个端点时,那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便产生了,每个人就像做了自己的国王。
不可多要。
繁重的仪式不可多求。若每完成一件事,都要去精心记录过程中其中每“神圣”的一步,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筋疲力尽之后甚至忘记了初衷。显然,这样的仪式感已经对实施了绑架。
黛玉葬花,满满的仪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把花的生死放在心头,不可否认她的生活够有情调,但事情的结局也只是落得流泪感伤匆匆收场。设想,可能为了迎接新的一天,有人做了丰盛的早餐。却因为晒图和文案怎么修改都不满意,一番心理挣扎之后,错过了上班的时间。那这顿丰盛早餐的意义——象征着新一天的希望,便荡然无存。“繁文缛节”为的是解释清楚事情原委,仪式的虔诚与否并不是复杂繁琐的操作步骤可以衡量的。
对仪式感的追求该有的度在哪儿?显然成了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好比对“诗与远方”和“眼前苟且”的辩驳,仪式感似乎是对诗意的追求,而“苟且”,便是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甘愿日复一日,似机械运作,没有那被称作仪式的东西使得眼前一亮。孰对孰错,只好由自己定夺。
其实,平淡的生活总要有调味剂,留一个仪式的时间足以尝得生活百味了,小心,别加多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