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优秀都是训练出来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次更感觉醍醐灌顶,很多家庭教育的卡点,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点而通。
一、 几个关键概念:
1、 需要VS想要
生存的本能需要应该被积极回应、给与满足;抛开生存必须之后的更多想要,则要视条件而定,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物质观、家庭教育观等,这考察的是父母的智慧。
2、 教导VS训练VS管教
与孩子相处得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包含了教导、训练和管教三个层面。
教导,是让孩子知道,了解知识、头脑清楚;
训练,是让孩子做到,通过身体力行养成习惯;
管教,是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予以纠正。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善于教导和管教,对孩子讲道理和批评孩子做错事,是我们家长惯用的手法;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训练。
训练,是指让孩子的一些自然反应与行为结果联系在一起。哪些结果好的,要予以强化;哪些结果不好的,要予以纠正。
训练,是在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时,给与孩子帮助,让他学会做。
训练,是帮助孩子建立意志的过程,而不是摧毁孩子的过程。
3、 主权的争夺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有思想就意味着都有掌握自己生活的意愿和诉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父母想要管控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寻求各种方法促使家长就范。孩子在超市吵着要买糖果,家长放不下面子、耐不住心烦,最后妥协买了糖果。到底谁夺取了谁的权利?谁比谁聪明呢?如果家长陷入了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显然家长已经输了。
二、 训练孩子的前提先训练自己
在训练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进行自我训练,这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试图通过训练帮助孩子改变旧习惯、培养好习惯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改变旧有的、固化的思维定式;紧接着要训练自己与孩子相关的能力和心态。
1、 训练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改变思维定式的过程。
① 每个孩子都是有问题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没有完美的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孩子。父母所做的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越来越好,而不是时时优秀。
② 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挥他个性中的长处,而不是强迫孩子改变他个性中的短处。
③ 辩证发展地看待孩子,不要总是认为“他就是那样的”。孩子的成长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此一时彼一时,每天都会遇到新事物,每天也都会遇到新挑战,家长切不可给孩子贴上定性的标签,认定孩子的人生就是一个模样。
④ 品格是感染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亲身示范,远比说教、讲道理来得更有效。
⑤ 父母的责任是创建一个能让孩子良好生长的环境。种子需要温润的土壤、精心的培育,孩子也一样。
2、 训练自己的“爱能”。
① 懂爱的心理。我们无法给到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不懂“爱”的父母,很难教会孩子“爱”人。
② 传播爱的能力。你总是以为你很爱孩子,可是孩子能感受到吗?你给孩子“爱”的方式,孩子能接受到吗?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批评、指责、打骂、嘲讽,只能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越来越看不懂“爱”的模样。
3、 训练自己的“自制力”。
① 如果你曾经训练过自己的“自制力”,你会知道“自制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那么,你就会坚定持久训练孩子的信念,也更能接纳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的波动。
② 通过训练,您能控制好自己只做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发脾气、包办代替、恐吓并不见得对孩子有益,你会做出其他的选择,采用其他更有益的引导方式。
4、 训练自己的“喜乐心”。
① 你快乐了、你有趣了,才能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吸引到你身边,你才有机会把你踩过的坑、收获的经验传递给孩子。
② 训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外在行为;而你的喜乐心,却可以把情绪低落的孩子拉出低谷,影响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最终形成内驱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当外力消失后,行为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只有孩子形成了内驱力,当外力不复存在的时候,孩子依然可以坚挺向上。
三、 训练孩子的目标:
1、 养成习惯:“使他走当行的道,到老也不偏离”。一个好习惯,可以伴随孩子的一生,并让孩子受益一生。
2、 培养意志力:坚韧的意志力,会帮助孩子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自己,迎头直上。
3、 训练顺服与喜乐:没有经过顺服训练的孩子,终会痛苦一生。家长希望孩子听话,这并不是真正的顺服,听话的孩子缺少自我、缺乏主见。真正的顺服,指对规则、规律的顺服。不破坏规则;不妨碍、不伤害他人;不碰触法律红线;不触犯道德底线。一个未经顺服的孩子,这一生跟父母斗、跟老师斗、跟同事斗、跟老板斗,终会痛苦一生。顺服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帮助孩子喜乐。
四、 训练孩子的时机
1、 训练越早越好。越早训练,越容易培养习惯、越容易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
2、 不懂也可以训练:不要担心孩子不懂,只管去做。宝宝还不会说话,你每天都在让他喊“爸爸”、“妈妈”,有一天他就真的会了。不懂的时候,才是最应该训练的时候。
3、 抓住黄金期训练。0-6对最信赖的人是家长,6-12岁最信任的人是老师,13岁以上就更愿意听取朋友的意见。抓住孩子对家长最信赖的那些年,抓孩子的黄金敏感期进行习惯、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 三点认知:
① 每个孩子都可以被训练。残疾人人可以被训练、罪犯可以被训练,狗狗都可以被训练、何况一个孩子?只要家长坚定信念,相信孩子一定会改变,即使再叛逆的少年都有被训练修复的可能。
② 减少与孩子的争斗。权力之争会导致对着干。放下对权利的执念,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③ 帮助孩子理解“公平”。真实的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反而不公平充斥着整个世界,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现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不偏袒孩子,不强制公平。“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这是偏袒;“他怎么说都是个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对他?”,这也是偏袒。“姐姐有芭比,为什么我没有、这不公平”。如果此时家长妥协给小的买了芭比,这叫强制公平。孩子如果从小就懂了生命本来就不公平,就会关注努力,继续在人生中寻找、追寻,想信,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事可做,而不会仅仅计较于“不公平”这件事。
2、 “三要”
① 训练要有计划:首先,发觉需要训练孩子的项目、制定计划;其次,跟孩子一起探讨,让孩子意识到问题并做好训练的心理准备;再次,跟孩子一起制定标准和规则并跟进执行。万事都要有计划。
② 训练要保持一致:首先夫妻双方要保持一致,如果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孩子将无所是从;其次,自己要保持一致,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要持久恒定的坚持;再次,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的波动而影响训练中的一致性。
③ 训练要善于鼓励/奖励:奖励不代表物质越多越多,有限的物质反而会更快乐;学会用表情和肢体表达鼓励和奖励,比如拥抱、亲吻,或者其他你们亲子之间的肢体暗号;也可以约定一次活动,可以是游戏活动、也可以是聚会活动等。
3、 “四不”
① 不逃避问题:你越是不让孩子做得事,他反而更希望去做;你越不让他碰的东西,他反而越希望碰。不要逃避问题,收起的玻璃杯,迟早他都要拿到,不如现在教会他如何才能拿稳这只玻璃杯;青春期萌动既然会自然而来,与其围追堵截,不如花些时间跟孩子聊聊青春期的那些故事。放手让孩子直面问题,孩子才会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才能区分那些本能反应会带来好的结果,那些本能反应会带来不良后果。把握好分寸、面对问题。
② 不买顺服。孩子在超市哭闹,你就买了零食哄住了他的哭闹;孩子不肯干家务,你付费给他,他才干了。等他大了,还能买了顺服吗?行为都是训练出来,孩子一哭一闹,你就哄他,他不闹了,可是他没有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结果,家长被训练了,他知道,只要他一哭闹,家长就会出手。不要上孩子的当,不要被他训练,而要训练他正确的方式。
③ 不要折磨孩子使之丧失主见。不讲信用、管教不一致、不给自由、不尊重隐私、冤枉、挑剔等等都是在折磨孩子,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判断力、思考力、决策力。
④ 有些事是不能训练的。比如尿床,这是生理现象,家长越紧张,孩子越尿床。家长看淡些、孩子轻松了,自然机会好了。顺着孩子的喜好兴趣训练,更能够收获果实。
六、 实操案例
书中讲了十个实际的案例,举“如何训练孩子玩”分享。
1、 明确“会玩”的意义:
① 玩并不是浪费生命。对孩子而言,玩就是工作。孩子是在玩耍中形成意识、建立认知、提升体能与技能的。
② 生命不止是吃饭和工作,还有休闲娱乐和享受。会玩才会感受生命的真谛。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孩子“玩耍”。
2、 “玩”的背后都有原则。一起玩玩具背后是分享、打篮球背后是团结合作、过家家背会家的温情⋯⋯每一个玩耍背后都有规则,关键看家长如何启发、引导孩子。
3、 大人要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成为一伙人,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4、 帮助孩子找朋友,特别是大朋友,能够给与孩子看到更广、更远的世界。
5、 玩有创造力的玩具,减少运气型玩具。掷骰子、掷硬币等玩耍,运气的成分太高,久了,会让孩子产生“我真幸运”、“真倒霉”这样的信念,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有创造力的玩具,更能够发挥孩子自己想象力、创新力等。
6、 欣赏神奇的创造。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创造,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观察、体验自然的过程中,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
7、 帮助孩子找到一项一辈子都可以玩下去的玩具。可以是棋类、球类;也可以是舞蹈、构建;更可以是写作、剪纸⋯⋯总之,帮助孩子一直会玩。
一本用心缜密的书,可以梳理出很多知识点。今天我只是归类整理了其中一大部分的内容,但已经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希望这篇读书笔记,也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最后总结一句:有些书,值得反复阅读;有些书值得精心阅读;有些书,值得一辈子阅读。选择当时当下最适合你的方法,读最适合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