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本的重度爱好者,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既好读又难读的书。
对于外行而言,大家可以从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诗意,从宏大的宇宙到日常生活中的云朵、火焰、船、河流;对于内行而言,这是一本极具冲击力的书,每读两三段话,只要你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便会感受到其中奥义的深远,甚至还会感慨自我知识与视野的浅薄,当然,这里也不会谈到太多专业知识或者见解,毕竟那是写论文时才需要搞的事情。
曾经有小伙伴问我:“你读书时会不会有跟着作者走的想法?”我当时的回答是:“肯定会有的,但我感觉吧,读书是一个过程,最开始接触书时,我们会容易盲从,但后面多读一点书之后,再多一点思考,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甚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彼得斯可以说是媒介这一块的集大成者,在他的描绘之中,媒介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海洋、火焰、云、天空,都可以被视为媒介。打住,这个再说就深奥了,还是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吧,结合个人经历来讲一讲。
先说一下书本身吧。
作者多次提到海德格尔、基特勒、英尼斯、博尔赫斯这些人的名字和思想,最开始我是差点被这些名字给吓跑的,毕竟以上这些人的书,我读的数量,屈指可数。但那么多名人推荐,那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一读吧。
就像博尔赫斯所说:“任何书在遇到其读者,遇到其符号的命定有缘人之前,它都只是这生无可恋的宇宙万物中之一物,万卷之一卷。”我深以为然。
我很喜欢作者对于书和时间之间矛盾的描述:“由于时间有限,每本书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祝福,又是一种负担。”
读一本书,其实也像是去认识一个人,有着许多奇妙的际遇。人和人的相遇,需要时机,需要运气,更需要双方在互动中对彼此意义的诠释,无论是符合期待的,还是意料之外的,都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两个人有了对话的契机;或许是莫名其妙、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某个社群,偶然的互动间,让两人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联结;或许是一次对美食的安利,让两个吃货聚在一起,逐渐从美食谈到人生。
在这些所有的相遇之间,那些雨、社群乃至美食,都可以被称为“媒介”。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气场很奇妙的点在于,有些人或许你和别人也没说几句话,但你看到到对方就是会觉得,哇塞,感觉我应该和这人挺合得来的!然后你会想要去靠近,去和对方有更多的互动,当然,也可能是对方先走出这一步,主动的人,往往是更勇敢的人。
但谁先迈出一步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你们的互动中双方是否都觉得很快乐、很舒服,愿意接纳真实的对方,并愿意为了这段关系的持续而努力经营。
毕竟在宇宙里,有那么多生命的出现,都是一种巧合,或者说,偶然中的必然。
也有那么一些对话,总会是出乎意料的。在某一些情境之下,或许你最初的设想是,两人应该会很尴尬吧,该说什么好呢?但等两人的身体在场,似乎很多担忧都被悄声无息地化解掉,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地快乐,与对方聊了好多好多你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和其他人聊到的内容,乃至发现,两人之间的相似与差异,都那么恰到好处。
你想要和对方再多聊一些,再多聊一些,甚至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或许,这便是任何人之间气场碰撞出来的结果,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在你和他人面对面交流时,都在无形之中为你做出判断,而这些判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任何以沟通为目的的记录型媒介都有可能让人产生一种不可思议感,而这种感觉在面对面谈话中并不全然存在。”从古代的书信,再到现在的社交媒体线上聊天,它都会赋予人类的交流一种更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有时会被曲解,有时会被拔高,被曲解时误会便由此产生,被拔高时浪漫便因而出现,当然,这并非是去斥责媒介,相反,媒介为人类创造了更多连接的手段,这当然是很好的。只是,当我们过于沉浸于网络媒介的沟通,而忽略了人和人之间真实的互动,这便违背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本质。
因而,在所有的媒介交流互动中,我更偏好那种身体在场的互动,简单地说,就是我认为线下互动优于线上互动,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都是如此。当然,如果只能选择线上互动,那么视频>语音>文字,文字给予人一种神秘感,而面对亲近的人时,我们更应该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这里并不是鼓励对自己毫不掩饰,而是放下所谓的对于完美自我的想象,和对方进行更多互动,接纳自我,也接纳对方。线下互动时,或许大家都不那么完美,或许会遇到一些沉默的时刻,或许会有着一些尴尬的时刻,但也恰恰是这些不那么好的时刻,很真诚地向对方袒露自我的时刻,才让对方觉得,你是安全的、可靠的,更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人。
人和人之间并不应当用过多的等级去区分彼此,也不应当用过多的套路让对方为自己服务,这些都挺没意思的。人类世界从来不是充满竞争、厮杀的丛林,而是应该可生存、一起努力。只是说,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我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的,也不否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有时候差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过程中,我认为那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刻,是弥足珍贵的。镜像神经元构成了我们与他人互动时共情的基础,正如作者所谈到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将自己身体的内在感受映射到他人身上,并通过模仿他人的身体动作来加强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我依然喜欢的是雪菜.特克尔所说的那种“重拾交谈”的快感,相比纯文本通信对于社交焦虑的减轻,我更渴望去面对那种“肉身在场”时的共在感。
“在场”能激发人的爱,这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所必需。活生生的在场永远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当然,文字也拥有着属于它的魅力所在,它使得某些内容被记录,更为持久地保存。
所有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录、传输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作为一种记录文明的工具。
科学与诗歌是相互包含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意义,对于生活而言,两者都不可或缺。从底层逻辑来讲,这都是基于人对于知识的一种信任。就像文科和理科的学科分类一样,是应当被结合而非拆分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彼此的进步。每一种学科都有每一种学科的美好,就如一个探照灯,去照亮世界的一角,只有足够多的光亮,才能让这个世界被更多的人更清晰地看到。
到底要怎么说这一本书给我的感受呢?或许,就是这本书让我对世间的万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吧,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热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理解了那么喜欢花花草草的自己、喜欢望着天空的云发呆的自己、喜欢感受从指尖、发丝间拂过的微风的自己、喜欢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自己、喜欢阳光下踩着斑驳树影行走的自己,渴望用诗形容万物、用自然的万物描述感受的自己,因为它们,都是以自然、与人、与事物产生连接的“媒介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过程中,我认为那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刻,是弥足珍贵的。镜像神经元构成了我们与他人互动时共情的基础,正如作者所谈到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将自己身体的内在感受映射到他人身上,并通过模仿他人的身体动作来加强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我依然喜欢的是雪菜.特克尔所说的那种“重拾交谈”的快感,相比纯文本通信对于社交焦虑的减轻,我更渴望去面对那种“肉身在场”时的共在感。
“在场”能激发人的爱,这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所必需。活生生的在场永远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当然,文字也拥有着属于它的魅力所在,它使得某些内容被记录,更为持久地保存。
所有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录、传输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作为一种记录文明的工具。
科学与诗歌是相互包含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意义,对于生活而言,两者都不可或缺。从底层逻辑来讲,这都是基于人对于知识的一种信任。就像文科和理科的学科分类一样,是应当被结合而非拆分对立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彼此的进步。每一种学科都有每一种学科的美好,就如一个探照灯,去照亮世界的一角,只有足够多的光亮,才能让这个世界被更多的人更清晰地看到。
到底要怎么说这一本书给我的感受呢?或许,就是这本书让我对世间的万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吧,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热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理解了那么喜欢花花草草的自己、喜欢望着天空的云发呆的自己、喜欢感受从指尖、发丝间拂过的微风的自己、喜欢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自己、喜欢阳光下踩着斑驳树影行走的自己,渴望用诗形容万物、用自然的万物描述感受的自己,因为它们,都是以自然、与人、与事物产生连接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