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豆瓣给《敦刻尔克》的评分比《战狼2》高?
其实拿《敦刻尔克》与《战狼2》比,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如今吴京的风头正劲,而人们对《战狼2》的推崇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夸赞都是锦上添花,任何贬抑都是自寻死路。而从电影角度而言,这种对比也稍有不妥,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价值取向,对电影的对比难免触碰到不同观众的敏感神经。
说《敦刻尔克》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你当然可以说画面的壮美、故事的惨烈、场景的震撼,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敦刻尔克》好,好在它告诉了我们两件事:一是战争有多可怕;二是好好活着究竟有多美好。
影片从一队英国军人在街巷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开始,他们草木皆兵的样子暴露了他们的恐惧,突然火花四溅、子弹横飞,他们慌乱还击,边打边退,接着纷纷倒下,五六个人,只有一个侥幸逃生,他拼命向前奔跑,然后豁然开朗,在他面前是蔚蓝的天空和壮阔的大海,海滩上,是浩浩荡荡地等待着撤退的士兵,四十万条生命,都在绝望地等待着命运的审批。他突然 明白,他逃出了硝烟纷飞的街巷,却始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死胡同。
80年前,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确实有40万人在等待命运的裁决。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袭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英法联军自认为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德军穿越阿登山脉,绕到防线之后,于是英法联军一路溃败,最后被围在了敦刻尔克,前有德国重兵压阵,身后则是茫茫大海,40万人像瓮中之鳖一样被德国飞机不时抛下的炸弹轰炸,在绝望中等待着并不确定的救赎。
《敦刻尔克》通过三条线索展现这场撤离中的众生相。
第一个线索是影片一开始那个幸存的士兵汤米的艰难逃亡。
汤米从巷战中逃到了战火纷飞的海滩,没想到惊魂甫定,便遭遇了德国炸弹的袭击,敌机过境,伤亡无数。
为了登上回国的船只,他和一个法国士兵吉布森一起抬起了一个受伤的士兵奋力登船。
然而当他们登上船只,满载士兵的船只却遭到了德国战机的炸弹袭击,顷刻间在码头上侧翻。汤米只好再次从船上跳下,躲到了码头下的桥梁上。
为了得到逃生机会,他和吉布森还故意在桥墩下落水,假扮成其他的救援人员。
终于,汤米登上了一艘船,船上有牛奶、面包、毛毯,如果不出意外,他们马上就可以踏上回国的旅程。可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维系了不到两分钟,一枚鱼雷突然来袭,将战舰炸得分崩离析。
因为船的舱门紧闭,很多人都逃生无门,被溺死在回家的旅途中,而幸运的是,汤米和吉布森顺利跳入了大海,最后又回到了海滩上。他们还活着,可是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求生无门的恐惧中。
这条线索通过四十万中的两个人,投射了四十万人逃生之路的艰难,无论你耍多少小心机,怎样的不择手段,可是你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愚弄,一次次以为逃生在即,又发现一切都是空欢喜。你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喉咙,对方只要不松手,你便绝无生机。
影片的第二个线索,是在海上。
英国政府当时为了协助撤离,征用了大批的民用船,老船长道森响应政府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和一个小帮工向敦刻尔克进发,力求救出更多的英军。在航行途中,他们救了一个被炮弹炸出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的士兵,这个士兵暴躁地要求返航,认为去敦刻尔克简直就是送死。
而老道森则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引起的战争,却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去承担。”他坚持前行,甚至因此引发了冲肢体冲突,小帮工被那个如惊弓之鸟的士兵推倒在地,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死亡。
但即便如此,道森依旧坚持一路向前。
而在接下来的航程中,道森还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一个执行空中任务的飞行员。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飞机坠落海面,但飞机舱门却无法打开。道森的儿子担心飞机会爆炸,劝说父亲不要去救他。而父亲说:“飞机的人可能还活着。”
果然,道森的决定,让那个处于垂死挣扎的飞行员免于一死。而一路上,他又拯救了更多的人。
道森,其实是无数的英国民用船船主的缩影,在最后的拯救英军的行动中,正是无数的民用船主的加入,才促成了成功。他们中有中年人,有老人,还有妇女,他们浩浩荡荡地驶向海岸,像一道光,照亮了那些绝望军人的生命。
善良是一种选择,而在极端情况下依旧选择善良,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而这种高贵的品质,则是决定敦刻尔克大撤离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三个线索是在空中执行阻击敌机任务的法瑞尔,他需要为四十万陆军的撤离做好掩护,打击敌人的空中力量,以保证海上的船只不再像包子一样被动挨打。
在出发不久,他的油表就出了故障,可是他坚持飞行,一次次将敌机击落,一次次犹豫着要不要返航,最后坚持飞行,飞机迫降在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当他的飞机缓缓降落海滩时,海滩上的军队已经完成了撤退,而他则从容地烧毁了战机,被敌军抓捕。
别人都在逃生,而他却独自向死。
《敦刻尔克》的优秀,就在于,它通过战争中一些个体的抉择、行动、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而无论是千方百计想要逃生的汤米,还是一意孤行冒险救援的道森,或是向死而生和敌机战斗到最后一刻被抓的法瑞尔,让我们看到的都是战争的破坏性,它在摧毁人们的精神,夺取生命,让人做出取舍,做出牺牲。
有一种说法是,优秀的战争片就是让人认识到战争的可怕。
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年纪轻轻的比利林恩因为家庭变故踏上了战场,又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救了一个战友,视频疯传网络,他也迅速走红,回国后,人们为他准备了一个盛大的PARTY,可是在这场盛宴中,他却格格不入,如惊弓之鸟,连现场的烟火都能让他想起战争中的场景,吓他一跳。
如果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从侧面展现战争的残酷,那么《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则都是以写实的手法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无论是战场上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是被血水染红的海面,还是到处横飞的肠子、胳膊、腿,以及各种人体器官,都让人意识到战争的罪恶。
当我们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就会觉得,所有鼓吹战争、赞美战争、炫耀武力的战争片,拍得再好看,再精彩,再让人热血沸腾,也够不上优秀两个字。《敦刻尔克》和《战狼2》的区别就是,前者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而后者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感到骄傲。我想,这,大概就是《敦刻尔克》评分比《战狼2》更高的关键吧。
人们总是赞美英雄,可是如果可以,谁他妈愿意当所谓的英雄啊!就像《敦刻尔克》中的法瑞尔,大家都说是他是《敦刻尔克》中唯一的英雄,可是他愿意当英雄吗?我想不是的,他是被逼无奈,他也犹豫着要返航,但是他不忍心同胞被狂轰乱炸,于是他只好向前不断飞,不断战斗,然后被捕。
《敦刻尔克》中,有很意味深长的一个场景:最终士兵们成功撤退回国,在港口上一个老人在免费为他们发放毛毯,口中一直说着谢谢。
一个士兵说”我们做的不过是逃生而已。“
”对啊,那就够了。”老人意味深长地说。
不是打了胜仗才叫赢了,活着,就已经赢了!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做英雄,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活着。生活才是最大的战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大伟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