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大家在传阅这本书,都说要赶紧下单。在阅读软件上搜了一下,还真有!看了几眼,居然还挺好看的!
它把“观察”和“环境”放在了首位。
因为作业的需要,我去书店翻查了一下教育类书籍,发现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和0-3相关的。很多教育类的书籍,像是一张张的药方:如何不吼不叫解决孩子的拖延症、如何轻松解决孩子的吃饭难题、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家长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对症下药”就行了。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明显。家长就可能开始质疑书里的理论,然后矛盾着、挣扎着、焦虑着,继续寻找下一张“药方”。
这本书里说,“不少专家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武断地得出结论,而家长们往往盲目跟随。”我们这个时代,专家太多了!教育专业出身的姑且不算,不少的明星大咖也成为了育儿专家,大谈教育之道。而几乎所有家长培训的从业人员,都会标榜自己的儿女毕业于国外某某高校。很多的家长趋之若慕,仿佛那位导师身上有一道圣光,能保佑他们的儿女名牌加身。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可笑。我的小外甥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对缓慢。我每次看见了心里都会暗暗着急。我和导师分享我的困惑,叹气说这可能是语言环境不稳定造成的。导师反问,你怎么就知道是“环境”的影响呢?也许他属于那种人,需要更多的吸收才能更好地输出。看!我的导师就是这么厉害——对不起,没有经过观察和研究得出的结果,说服不了我。
这才是蒙氏人该有的态度!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三位妈妈问了作者同一个问题:孩子打人该怎么办?作者认为,这背后可能有一百种解释,他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细节、家庭背景和前因后果,不能轻易给予答案。
有一次,作者去做客,发现她刚满四个月的宝宝正憋足了劲翻身,却一直不成功。孩子的妈妈想去帮忙,作者就建议他的朋友“等一等”。他们观察后发现,是柔软的床和衣服限制了孩子的动作。当障碍移除,孩子一下子就翻过去了。只有经过观察,我们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我们应该要有自信,当我们学会了观察,我们就成为了自己的“专家”。
“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顶梁柱。很多的思考,很多的发现,我们都需要落实到环境中,靠环境去支持孩子的发展。
这本书从0-36个月,非常详细地分享了如何创建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书里强调“这个环境一定是一直在准备、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的。”
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环境中,我们不自觉地会转换思考的角度。专注于儿童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问题,感受到的更多是焦虑。但在设计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入思考:我们希望孩子从环境中得到什么?我们需要为他提供什么。我们需要怎样改变我们的环境来适应孩子的需要?
换一个角度,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它尝试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寻找现代科学的支持
这是一本夫妻合著的书,“爸爸”是一名生物医学博士,专业背景让他习惯了理性思维。书里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词语——表观遗传学。比如同卵双胞胎,基因是一样的,但基因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有些基因明明存在,但躲起来了。“表观遗传学”证明了后天环境会改变基因编码。所以,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聊到了“真实的环境”,书里对这个问题也做了解释。2017年的一项研究证明,儿童更偏爱真实的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更容易操作、有实际意义,并且能产生新奇的体验”。
总结
出于思维和阅读习惯,我更偏向于选择像《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方案》一类的书籍来进行阅读。它可能没办法帮助我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每每能带给我一些启发,也能驱动着我进行尝试。
我的个人偏见是,谈论幼儿教育,“爱”是米饭,但光有米饭,孩子会“营养不良”。蒙台梭利本身是一名科学家、哲学家,然后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