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8日 00:28
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相关是在OCAT娄烨导演策展的“夜场 多种视野中的艺术电影”介绍,这部是影展其中之一,译作《不可抗力》。那时看剧情介绍,这部看起来非常“故事片”,在其他新锐特立独行的艺术电影里显得很平庸,平庸得假如是艺术电影也不想看。
后来慢慢的,这部电影获得戛纳 、金球、欧洲电影节提名的消息传进来,它以《游客/婚姻风暴》的译名被其他不太“冷门”的途径介绍,才觉得也许可以关注一下。
但是在看之前,我都一直以为这部电影的剧情走向是: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表现两人的婚姻本身就潜在危机只是维持表面和平,到最后一场雪崩揭开了一切伪装,只能一拍两散。谁让它的宣传和影评全是“揭示婚姻的真相”。
说回来最近有两部普遍影评是“揭示婚姻真相”的电影,在我看来表达的远远大于揭示婚姻而已。一部是《消失的爱人》,一部是这个。
——————啰嗦的前情提要分界线——————————
其实是,这家四口瑞典人用了一周时间去法国度假,第一天一家人和睦美满其乐融融,在第二天就遇上雪崩了。这雪崩还不是真的,只是他们吃早餐的餐馆的人造景观节目,但是因为实在实在太逼真了,临到餐厅前大家都以为失去了控制,吓得纷纷鸡飞狗跳抱头鼠窜。这时,男主特别欠地一个人逃命去了,没想孩子,更没想老婆。因为是场节目,后来大家又回到餐桌吃饭了,可是总有哪里不对。
电影其实就在说这总有哪里不对的剩下几天。
其实并不会有多少人的婚姻遇到这种生死极端的瞬间,本能袒露无遗。不仅是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不认识这个我以为最亲最爱的人,他也被这个本能自私的自己吓得无法面对,甚至选择逃避,欺骗自己没发生过。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在说认知,自己对自己的重新认知,亲人对自己的重新认知。就因为一场特别像真实的雪崩的摧毁,之前的印象全部推倒,之后我们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满地废墟?
在这极端事例之前,男主完美地伪装成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伪装到不仅妻儿信,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就是如此。游行的皇帝试图假装自己还穿了衣服,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痛哭流涕,说“我也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这个人本质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只是骗过了所有人。影片尾声,去除伪装的他需要真正地继续完成成长过程。
女主之前也把男主定位为成熟的可以担负家庭的丈夫和父亲,突然发现不是这样。她一度认为男主是成熟的人隐藏自私,试图理中客地讨论解决,结果看到的是逃避撒谎和逼到绝境后抛弃尊严的脆弱痛哭。影片尾声,她对男主带给自己和孩子安全的期望值降低了。
至于孩子,他们是极为敏感准确的人,不能小瞧他俩。
总之到最后,这家人还是完成了基础的心理重建,重新定位了对方的形象,但是之后还有很长的路等着他们。
如果感想真要说婚姻,那该是“维持婚姻家庭不易啊……“
——————回到闲扯分界线————————
看电影还是要靠别人的影评催化才能悟的人觉得好沮丧……看完讨论才真正领悟天啊好精彩。
其实每个人不到直面生死的突如其来的一瞬间,谁能知道自己的本能选择是啥,虽然现在信誓旦旦说大部分人本能肯定是保护幼小。
没有谁对谁错男主渣到泥土里去什么的,看到后面觉得男主灰头土脸也挺可怜的。
观影人群里的父亲说,他自身经历及他朋友的体验,一般是要一段时间才能有丈夫和父亲身份的认知,有些甚至要一年。但是这个认知一定会自然而然产生的。是这样吗?个人还是表示怀疑,不是有说法,要到孩子叫“爸爸”男人才会真正产生父亲的感觉吗,或许有些人是真没有?
“认识你自己”。尼采爷爷说的,真的是一个终身命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