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络上看到过很多书单,各种各样的分类,程序员书单,大学生必读书单等等。有关注过,看到有趣的书也会去找来看,可书单在我看来远没有达到网传的价值,它是很私人的物什,是私人的书架,秘密藏宝图。每个人看书的喜好不同,兴趣不同,看同一本书的收获自然不同,带有太多的主观感受,所以并没有必要强加任何人必读某种书单。
分享书单有种心事被窥探的慌乱,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只分享,但不作推荐,摘取其中片段一二,大家感兴趣就去读,不感兴趣看看就罢。读书本来就是为了一个趣字嘛,是件很舒服的事情,没有必要上升到多么高大上的境界,喜欢就买来读,感兴趣就拿来看,不必有太多功利的想法。原本读几本书也不让一个人改变多少,改变一个人的是读书后经过生活验证后的的证悟和反思。
恰如李敖所言: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部是别人的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读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
1、相约星期二
莫里老人临终前几天与学生讨论,如果他还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他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尽情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因为他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学生听了很惊讶,连忙问:“就这些?”老人回答:“就这些。”
——一个平静而又简单的回答却有震撼人的力量。不可能再有的健康的一天,不是满足于对物质的强烈欲望,不是过分地享受生活。简简单单而又自得其乐地安排一天。老人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宁静的境界,这不就是古人所颂扬的“宁静而致远”吗?
2、万历十五年
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这种宗旨如何推行?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为联系的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
3、少有人走的路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
4、蒙田随笔
学习之于懒人无异于酷刑,戒酒之于酒鬼不亚于拷打,勤俭节约之于纨绔子弟无外乎摧残折磨,体育锻炼之于虚弱散漫的人就是赶鸭子上架,如此情况举不胜举。事物本身并不是如此让人痛苦难受,也非多么复杂苦难,而是我们自己的脆弱和懒散将它们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5、沉思录
我们都是朝着一个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有些人具有知识和计划,而另一些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像睡眠的人们一样。我想,那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他说他们在发生于宇宙的事物中是劳动者和合作者。但人们是多少勉强地合作的,甚至那些充分合作的人们,他们也会对那发生的事情和试图反对和阻挠合作的人不满,因为宇宙甚至也需要这样一些人。
6、活着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7、解忧杂货店
浪矢爷爷:“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人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吧!”
不管是骚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的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洞里流失。
8、艽野尘梦
是晚,天花忽陷,现黑色。余知不可救,暗中饮泣而已。至夜,漏四下,西原忽呼余醒。哽咽言曰:“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言讫,长吁者再。遂一瞑不视。时冬月日也。余抚尸号哭,几经皆绝。强起,检视囊中,仅存票钱一千五百文矣。陈尸榻上,何以为殓,不犹伤心大哭,继念穷途如此,典卖已空,草草装殓,费亦不少。此间熟识者,惟董禹麓君颇慷慨。姑往告之。时东方渐白,即开门出,见天犹未晓。念此去殊孟浪,又转身回。见西原瞑然长睡,痛彻肺腑。
9、北方的河
这时,黄河,他看见黄河又燃烧起来了。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整个一条大川长峡此刻全部熔入了那片激动的火焰。山谷里蒸腾着朦胧的气流,他看见眼前充斥着,旋转着,跳跃着,怒吼着又轻唱着的一团团通红的浓彩。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不,太危险了,”她仰着头恳求着他。他又清楚地听见了这声音里的那种信赖。他感动得心里一阵难受。“拿着,等着我,”他低声说,“你看那渡船泊在对面呢,我回来时坐渡船。”他望着那姑娘的黑发在风中漂拂着,他使尽力气才忍住了想抚摸一下这黑发的念头。时间不早了,他想,他又看了一眼那姑娘的头发,就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
10、把时间当做朋友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当然会非常局限。而一切的现实生活经验都在让他们体会到“万事必有因果”。当人们看到树上的枝叶被风吹动的时候,当然可以理解风是枝叶飘动的原因。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今天人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从教科书里得知的“空气的流动性成了风”。于是,他们自然地这样认为:“肯定是有什么力量造成了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接着认为,“那只能是神的力量”——因为,“万事必有因果”。他们无法想象这样这世间确实有“没有任何目的”的事情存在。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整个人类群体中存在一个绝大多数的比例的人依然坚信“万事必有因果”,并把这样的认识作为理解一切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