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Wilson。一个正在以书写的方式磨砺自己的人,这是我在网络上的第119篇复盘随笔。
你在电脑前正全神贯注的写述职报告,结果来了一条微信提醒,这下你会选择忽略微信继续写述职报告呢?还是拿起手机随手回一下?
我想,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拿起手机查看微信消息,哪怕意志再坚定的人,在这一刻都极其容易沦陷。
为什么?
因为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人们在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工作阻力最小。
就如刚才的这个似曾相识的故事,虽然你明明知道,需要拿出一大块时间来准备述职报告,但是一收到微信,还是忍不住点开看,马上回复。因为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回复邮件阻力更小,让你觉得轻松。
这样半天下来,你的报告可能还是一个字没写。你可能会抱怨,总是被这些看上去更简单的事儿打乱节奏,但是第二天还这样。
最小阻力原则最早是由投资天才杰西·利弗摩尔提出的,他是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证券交易商。这条原则很好的揭示了人们被琐事不断影响,最后造成拖延的真正原因。而且,人会不断寻找“最小阻力路径”的这一特性还会不断对我们造成深远的影响。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人们如果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等到再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因为人脑的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进程调度那样简单。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是哪种机制,当你不断切换注意力目标时,大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不断耗散,导致大脑的处理能力不断降低。
因为人脑中有一个叫“丘脑网状核(TRN)”的组织,扮演着和电脑一样的“任务切换机”的作用。但是,人脑“任务切换”的效率远不如电脑。如果你正在非常专心地做一件事,突然被一个电话打断,就算这个电话只接了1分钟,结束后你要重新专注,至少需要几分钟,甚至10-15分钟时间。
而且更糟糕的是,随着任务不断切换,我们会无意识的将最难的这项工作不断延后,直到时限不断逼近时,我们只好不得不草草收场。所以你会发现,一件事情如果是压倒最后一刻才上交的,往往质量都不高。
那么,既然人脑的这一特性如此非理性,我们该如何干预,帮助自己减少最小阻力原则的影响呢?
人脑每一次任务切换,都有可观的时间成本。三头六臂式的多任务,不但不会节省时间,还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因此减少影响的最佳策略就是防切换!
如何防?我推荐运用番茄钟的方式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1992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了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指把人脑这颗CPU,切割为以3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切片,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你可以用厨房常用的番茄钟来计时,所以被称为番茄工作法。
具体怎么做呢?
非常简单,回去买个番茄钟,或者苹果钟,或者西瓜钟,再不行就去手机上下一个APP,接着把握好3条原则就开始挑战你的高难度工作吧。
第一,防火防盗防打断。
一次打断,会带来两次大脑中的任务切换,一来一回,可能会浪费好几分钟。番茄工作法的关键,是像防火防盗一样防打断,让这25分钟非常专注。
怎么做?
把手机设成勿扰模式,所有的电话和消息都不会发出响铃和振动。
你可能会说:天呐!那一些重要的电话打来该怎么办啊?
别急,勿扰模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相同号码在15分钟内重复来电将会正常响铃。你想,如果是急事,他一定不会只打一个电话。只要在15分钟之内打进二个电话,你就能够接上,而且你也会明白,他一定有急事找你。如果他是微信或短信的话,那就更不用着急了,说明他并不急着等你回复,30分钟之后再回复一样来得及。
当然啦,最难防的打断,其实是自己。突然一件事出现在你脑海中,比如,想起忘了订火车票了,或者一个灵感冒出来了。你可以在手边放一张纸,或者电脑上打开一个记事本,用10个字记下这件事后,清除出大脑,然后继续专注刚才的番茄。
必须坚决拒绝打断,否则别拿出番茄钟。
第二、努力进入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才思如泉涌,半小时过去了,你觉得才几分钟。努力让自己进入心流体验,会事半功倍。
怎么进入呢?绝对安静,也许并不能帮助每个人进入心流体验。相反,在一些背景音下,比如流水,下雨,刮风,咖啡馆的喧哗,甚至是电视机的雪花音,很多人更容易专注。你家正好不下雨的话,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潮汐”APP。
第三,要专注,也要休息。
你用电脑很长时间,电脑会发烫。你用大脑很长时间,大脑也会发烫。所以,要保证番茄钟之间的休息。另外,专注可能让你限于局部;休息有助于把你拉回到全局。
因此,想要高质量的完成困难工作,切记运用好番茄工作法,防打断、进心流、重休息,竟可能的拜托最小阻力原则带给我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