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公元471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进彳行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改革首先从吏治着手。北魏初年,各级官吏没有正式俸禄,由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使一些不法者得以渔利,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反魏起义不断发生。公元482年,正式颁布俸禄之制,规定了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者处死。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成年男子受露田40亩,成年女子20亩,种植粮食,因为要休耕,加倍受田。此外成年男子还可分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可分得麻田10亩,成年女子5亩。农民老了或死了,露田、麻田要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在颁布均田令的同时,并调整了农民向国家缴纳租调的标准。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影响,多少改善了农民处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86年,为查出豪强地主隐匿的户口,建立三长制,规定每五家组成一邻,每五邻组成一里,每五里组成一党,邻有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据实报告人口多少,孝文帝即位时年仅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以上的改革实际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妇女,她办事果断,敢于改革旧习,实行新法。孝文帝自幼受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其影响。公元490年,太后病故,孝文帝亲政,又进一步实行改革,尤其是迁都洛阳,把改革推向更高阶段。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当时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北方统一后,长期的民族征服战争已经过去,实行文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都城已近百年,要实行文治,移风易俗,平城的守旧势力太大,而洛阳位于南北之中,是东汉、魏、晋以来历代都城所在,又是中原的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一方面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便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平城一带气候寒冷,6月降雪,风沙长起,再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发展农业有其局限性。平城自作为都城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粮食供给发生困难。早在拓跋嗣(太宗)统治时期,就有迁都之意,后来,虽因大臣的劝阻而打消,但仍把一部分饥民迁到河北去“就食”。均田制颁布后,黄河流域的农业恢复很快,北魏政府日益依赖黄河流域的租调,为保租调剥削,就要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平城偏于北方,而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势力还很强大,它时刻威胁着魏都城的安全,因而迁都洛阳势所必然。孝文帝迁都恐怕大臣反对,因而是通过假意的南伐来实现的。
公元493年,孝文帝召集群臣议论南伐事宜,群臣都不赞成,但不敢开口、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大怒,厉声喝斥任城王:“国家是我的,任城王你想破坏众人的意志吗?”任城王对答道:“国家虽是你的,但我是国家之臣,看到国家即将出现危险,我怎能不说!”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孝文帝宣布退朝。回宫后,召任城王入见,孝文帝对任城王说:“我在明堂声色俱厉喝斥你,是怕群臣坏我大计。国家自朔土兴起,迁居平城,此是用武之地,不可实行文治,现在要移风易俗,实在很难。我想借南伐之名迁居中原,你认为怎么样?”任城王澄说:“陛下欲卜宅中土,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孝文帝又问:“北方人习旧恋故,一定会惊扰,怎么办?”任城王答道:“非常之事,不是平常人所能知道的。陛下圣心决断,他们即使不赞成也无可奈何!”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就是我的子房(张良)!”。
6月,孝文帝下令作南伐准备,修黄河桥,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7月,戒严全国,布告四方,进行南伐。几天后,孝文帝率30万大军从平城出发,一路上秋爾连绵,9月到达洛阳,稍停几天后,孝文帝戎服执鞭,命全军继续南进。群臣稽首跪在马前。孝文帝问道:“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卿还有何话说?”尚书李冲等回答说:“今天的举动,天下都不愿,唯陛下孤行,臣不知陛下为众南伐竟是何意?臣等以死相谏,请陛下停止南伐。”孝文帝大怒:“我要经营天下,期望统一,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是为刑法所不容,你们不要再说了。”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元休等跪在马前哭谏,孝文帝对群臣说:“今天动而无成,何以示后人!朕世代居于幽朔,想南迁中土,如果不南伐就迁都于此,你们以为如何?愿迁者站左边,不愿迁者站右边。”南安王元桢上前说:“成大功者不谋与众,今天陛下若停止南伐,迁都洛邑,这是臣等所愿,也是苍生之幸。”群臣皆呼万岁。虽有一些人不愿南迁,但更不愿南伐,二者比较起来,南伐比南迁风险更大,所以都不敢说什么,迁都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尚书李冲这时对孝文帝说:“陛下定都洛邑,宗庙宫室不可能马上建成,愿陛下暂回平城,等群臣营建完工,再迁都不迟。”孝文帝怕回到平城,北人恋故难迁,于是就说:“朕将巡查州郡,到邺少停,明年春上回洛,不宜北归。”就派任城王澄回平城晓喻留守平城的百官迁都之事。派镇南将军于烈回去镇守平城,并负责处理政务。
这年10月,孝文帝进金墉城,征穆亮、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尔营建洛都,然后孝文帝经虎牢到滑台。任城王澄回到平城,留守平城的官员听说迁都无不惊骇,任城王援引古今,耐心劝说,人心才平定下来。任城王回到滑台报告,孝文帝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非任城王,朕事难成。”第二年9月正式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遭到守旧的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北魏政权中鲜卑族的元老穆泰、元丕、陆就是其代表。他们认为,鲜卑贵族之所以能统治中原,是因为鲜卑人勇悍善战,习惯于马背上的生活方式,倘若南迁,生活方式的转变会使鲜卑人的气质变得脆弱,失去过去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另外他们又恐孝文帝宠幸汉人而疏远他们,害怕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影响,因而,极力反对迁都。定都洛阳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愿携带家财跋涉艰险的旅途,又怕洛阳暑热,仍拒不赴洛。孝文帝允许部分鲜卑贵族留家代北,冬来夏去,时人称他们“雁臣”,但是,守旧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太子悔打算轻骑逃回代北,被废为庶人。后来又因谋反被孝文帝处死。穆泰、陆叡等人联络家室王公,在平城发动叛乱,鲜卑费族八姓除于氏外都有人参预。孝文帝派任城王澄平定了这次叛乱。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禁止鲜卑语。北魏初定中原,在政治上他们以征服者自居,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人官员也都学鲜卑语或设翻译。而经济文化特别是语言上却处于劣势,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索性下令禁用鲜卑语及其它语言,以汉语为北魏唯一通行的语言。孝文帝对群臣说:“现在要禁北方各种语言,一从正音(汉语),年龄30以上者不能马上改变,可容缓一些时日。30 岁以下者,在朝任官,不准说鲜卑语。若有明知故犯,要降爵贬官。”公元495年6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改革,通过消除鲜卑族和汉族语言方面的隔阂,进而达到了逐渐消除民族间隔阂的目的。
其次,禁胡服。拓跋部起自塞外,其俗“编发左衽”。孝文帝在迁都之前就命李冲等议定衣冠,经过六年的研究,才制成官吏的冠服,妇女的服饰大抵模仿南朝。有一次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见妇女戴帽而身穿小襦袄,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胡服不彻底,可见,孝文帝对禁穿胡服的关切程度。
第三,改鲜卑人姓氏。鲜卑人多用复姓,孝文帝命令,将鲜卑复姓改成汉字单姓。公元496年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的先祖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所以称为拓跋氏,土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应改姓元氏。”此外,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部落180氏,都改为单姓。孝文帝还命令鲜卑贵族死于洛阳的,就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平城同时,改他们籍贯为河南洛阳人。
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还有修学校、制礼乐等等。
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一系列的改革,移风易俗,使迁到洛阳的鲜卑人进一步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加速了鲜卑人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注: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
②《魏书·高祖纪》下。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问题建议,QQ/微信:860055692;
豫史 微信公众号(ID: Henan-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