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获和触动都比较大,我们都需要在不断交流沟通中学会“读书”,通过读书看到生活中不一样的面。引用《这样阅读,不如不读》中的句子:
很多人阅读,其实都只是在书里面找自己而已,读来读去都是读到自己,只是一种找寻自我认同的方式罢了,脑海中只浮现了“嗯,这一点跟我想的是一样的,我果然是对的”这种观念。
来自<http://www.jianshu.com/p/937ac28fd365>
于是选择性的“读”到了书中的自认为的观点,而我们交流则是打破自己在读书中不断加固自认为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思辨”地读书,去包容千奇百怪的“异”,扩展自己的思维疆域。
《设计心理学》小组的分享是最直观有效的,生活中有太多不顺手的设计,或许我们转动脑经就可以解决。怕只怕我们已经丧失这种主动去思考解决之道的能力,顺从当下设计。想想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花费1小时来整理excel中数据,但其实其查阅使用excel中数学公式功能,20分钟能搞定。但你说,其实这也没差多少时间,反正我还是有点时间的,何况学习公式还要时间呢。那么是不是就开始对目前的遇到的问题不选择最优解,何况,一招学会,以后可以省多长时间。所以,千万不要甘于“就这样吧”,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开始“设计”,寻找“最佳设计方案”。
《经济学思维》小组最受益的是统计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即“幸存者偏误”问题。例子很多,感悟最深的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决定时,向周围人求助,于是周围人开始“我姐姐就是这样这样,让后成功地解决该问题了”“我一同学就是这样这样,然后成功地怎样怎样了”。但其实,真实的数据是这样么,大家举例时候都过滤了不成功的,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想给我们看到的答案。所以,做决定时千万不要盲目听信周围人的“我有一xxx……”
《影响力》小组分享的两个point:“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互惠原理”在生活中太多,销售人员惯用手段:先不提销售产品,天天搁你这端茶送水送水果,于是最后他提出要你购买一件你本要买的产品时,你毅然接受,有时甚至是你不需要的产品。其实人在社会群体中,互惠才是维持人脉的一法则,试想,谁愿意与一个只索取而不愿意付出的人交朋友?So有时真相总是残忍,说好的纯纯的友谊、海枯石懒得爱情呢!
《启示录》小组分享很精彩,主要的组员太博学了,惊呆了!
嗯,我们自己组的《清醒思考的艺术》就不在此赘述了,详见文慧姐和我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