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又到发年终奖的时候了,今年的你是感到心满意足,还是觉得自己又当了一年杨白劳?
多少能干的小伙伴,总以为自己的成绩会被看见,升职加薪顺其自然,却最终顺其自然地当了N年的老黄牛。会做不会说,天才也要被埋没,更何况是你我?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懂得汇报工作,是关乎前程和钱包的头等大事。
一首《从军行》,王昌龄用短短的28个字,写尽了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三个终极奥义。
一、领导最想知道的是结果,而不是琐碎的过程
王昌龄靠边塞诗红遍大唐绝不是偶然——他的每一首七言绝句都像是一篇28字的工作汇报,撩拨着大唐高层和天下百姓的心。
而这篇《从军行七首(其五)》的工作汇报,是篇捷报。换句话说,就是汇报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应该怎么汇报?要不要写大唐的军队行军多少里,砍了对方多少刀,杀了多少敌,自己死了多少人?要不要写战场上奋勇厮杀的惨状,血流成河的悲壮?要不要写谁先冲的峰,谁先遇的伏,打得多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都不要。
这些王昌龄一个字都没写。
王昌龄选取了未和敌军交战的后续增援部队为描写对象,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从正面对战况琐碎的平铺直叙,让领导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自行脑补前锋的辛苦和出色,而就在领导心头为战况的激烈一紧的时候,突然道出结果“已报生擒吐谷浑”,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与对比,更加凸显出捷报胜利的喜悦,大大的加强了工作成果对领导心灵的冲击力。
一场激战,一个盖世之功,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如此轻快跳脱,正式把握住了汇报工作的第一奥义:抓住结果,才能抓住领导的心。
二、表功要突出客观困难,而不是主观努力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工作汇报光汇报个结果,难道我天天加班到半夜三点,连老婆都差点跑了的付出,不应当表表功,让老板知道么?
功,当然是要表的,但是要讲究方法——光说主观努力很可能会被当成“能力不足”,突出客观困难才能显示工作出色。
咱看看王昌龄是怎么干的。他用了14个字:“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之后,并不是说天色黄昏,而是说这里的沙尘暴遮天蔽日。这句话不仅仅指出了气候的暴烈,也烘托着紧张的军事形势。
在这种极端的天气和紧张的形势下,大唐的军队又是如何表现的?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为了在沙尘暴中加快行军速度,他们半卷着红旗,奋勇前进,犹如一把直指敌人心脏的利剑。
短短14个字,客观条件的艰苦,任务的艰难,以及不怕苦不为难的劲旅形象,全部跃然纸上。这个功表的好不好?
表功要用客观条件的艰难衬托功劳的伟大,对这一奥义,罗贯中掌握得最好。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印象深刻,关羽神勇的英雄形象正是通过这个桥段成功的树立起来的。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短短不足百字,罗贯中既没有写关羽如何与华雄大战多少回合,也没有写关羽如何单刀匹马冲进的五万大军。而是在铺垫完华雄让讨伐董卓的诸侯们一筹莫展之后,用极其洗练的笔法,描写周围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从侧面引人联想,把读者的心悬起来,然后和王昌龄一样,突然一句“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将客观的艰难和关羽的轻松这组对比冲突推到极致,让所有看过这段工作汇报的人都忘不了关羽的功劳与神勇。
三、工作汇报要及时,别让领导等
如果当时有报纸,那么王昌龄的这首诗一定是当天的头版头条。在援军刚知道前军取得胜利的第一时间,王昌龄诗已写成,传回大唐。
工作汇报和新闻一样,最讲究的是一个“时效性”。试想,军队都打胜了半年了,唐玄宗还像热锅上的蚂蚁揪心战况,这时候接到捷报,说半年前我大唐军队如何神勇……玄宗是会大赏特赏带兵的将军呢,还是恨不得剁了他的狗头呢?
纵观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写胜利成果的,有写遇到的困难的,有写无战事时将士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的……大唐各个阶层通过他的诗,实时把握着前方战况的脉搏,能不开心?王昌龄能不火?
读完这首《从军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升职又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