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字仲宣,号棣华,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他为官三十余年,历封疆大吏16年,是清史上唯一的皖东籍封疆大臣,在安徽清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名人。
李鸿章曾经赞誉吴棠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更是把吴棠称为“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见,吴棠在那个时代的影响之巨,对社会的作用之大。
据史料记载,吴棠自幼学习勤奋,“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月光照之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吴棠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令。在任期间,吴棠勤于政事,常改装出行,访贫问苦,以礼化民,以文治县,亲治匪患和水患,为政三年境内大治。
咸丰元年(1851年),吴棠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在任时,他严禁胥吏苛派、严禁赌博、严禁贼盗。咸丰二年(1852年),邳州发生大水灾,“盗贼”猖獗,朝廷上调吴棠署邳州知州,施行“首恶必惩,协从解散”之政策,亲率壮丁,按名捕拿,并亲勘灾情,兴修水利,赈灾济民,收养弃婴。在沭郯交界处,吴棠率勇击退山东捻军,使地方暂时得以平静,邳州之民无不称颂。
此后,吴棠官运亨通,晋升之快简直吓人。咸丰十年,吴棠补徐海道,旋授徐海道员(四品官);咸丰十一年,吴棠擢升江宁布政使(从二品官),代理漕运总署。
同治二年(1863年),吴棠被实授漕运总督,次年署江苏巡抚,同治四年署理两广总督。但以上皆因江淮未戢,吴棠自己请留在漕督原任,署理两广总督。
同治五年(1866年),吴棠调任闽浙总督(正二品),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七年,吴棠调任四川总督;1871年,吴棠出任成都将军。
吴棠是清朝镇压捻军最著名的地方守令之一,守城有功,政绩卓著,加官进爵自然不成问题。
问题是,吴棠最后出任的是成都将军,非同小可,这可是只有满洲旗人方能出任的实权职位。吴棠作为一个汉人官吏,如何能跻身此列?此事据说与慈禧有关。
慈禧太后的父亲叫惠征,在慈禧十五六岁时因病去世。慈禧家境本来就不富裕,此刻父亲又因病去世,家里更是愁云惨淡,姐妹俩一边买了条船送父亲的灵柩北上,一边打算进京参加满洲闺秀选美。
当她们的船路过清江码头时,湖南道员刘某的灵柩正好也用船载,同期抵达清江码头。湖南道员刘某与时任清江县令的吴棠是老友,吴棠因此派人送银三百两给老友的家属,聊表慰藉。哪知道办事的人是个马大哈,麻痹大意,错把银两送到了慈禧姐妹的船上。
吴棠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责怪完办事的人之后,还叫他赶紧去把送错的银两要回来。
旁边的一个幕僚向吴棠进言说:“县官大人,听说这艘船是准备进京选美的满洲闺秀乘坐,万一她们将来被皇上看中……况且,大人也不缺那几个银子,依小人之见,大人不但不该讨回银两,还应当亲自到船上去凭吊才是。”
吴棠听罢,觉得挺有道理,干脆好人做到底,当即带上名刺(古人的名片)来到慈禧姐妹的船上,假惺惺地吊唁了一番。
慈禧姐妹俩正处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凄凉境地,忽然有个县官跑来又送银子又表哀思,一时之间感激涕零,当场表示:“吾姐妹他日倘得志,无忘也。”
慈禧后来果然“得志”,她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慈禧既已“得志”,对曾经的恩人吴棠自然知恩图报,恩宠有加,于是让吴棠跻身只有满清旗人方能出任的成都将军之列,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