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责任,是投钱还付爱?
做人的工作,总是复杂而烦繁琐,长期而心累;教育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父母应怎样做才更好、更有效。是投入大量金钱送孩子去培训班还是花多一点时间去陪伴孩子自由成长?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小学生的父亲,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各种教育政策出台后,打破了原“自以为是”思维后,突然好像有了一点更深、更清晰的认识。
孩子本来就是一位很听话的小孩,至少我从心里面是认可大于否定的,虽然平时有各方面的不足,但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但近期出现一些反叛的迹象,但反思,现在反思,还是归结在过少陪伴,只是“强迫”去学习一些课外培训班(非学科类),而美其名是“为他好”,为他多掌握一项技能,为他以后铺路;更美其名为他花了那么多金钱,而现在变成这个样子。
如果花钱就可以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那从逻辑上来看,有一个结果肯定成立,那就是没钱这个孩肯定不能成长为“好孩子”,但现实中有大量的例子,否定了这个结论,如在2019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当场点名了来自云南宣威市阿都乡的新生林万东,作为一名来自云南省偏远山区的孩子,由于自己的父亲有病干不了重货,全家的经济来源就是靠母亲在昆明一家工地搬砖背砂,因此林万东在学习之余也会帮自己的母亲一起去工地搬砖,就连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林万东还在工地搬砖;如十堰一中的熊陆暘今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8年制)本硕博连读班,但他家境贫困,父母身患疾病无钱住院治疗。为筹集学费,小熊到餐馆当传菜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时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会对孩子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应是最平常、最自然的行为,但现实中却成为了最奢侈、最珍贵、最缺乏的事情。很多父母说我花钱给报培训班、送参加课外培训啊,怎么说是不关心、没有陪伴呢。现在回想起业,金钱虽然是很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是最廉价的关心和陪伴,是假关心、假爱护,其实是父母“自私”的行为,因为父母没有意识到高质量的陪伴(如一起运动、一起阅读、一起旅行、一起做家务、一起自由聊天、一起回忆成长、一起展想未来;甚至一起发呆、一起疯闹)。缺了“心”的“愛”只剩下“屋里下的反文”了,学不了、学不好自然就是理所当然了。
正值“双减”政策下,父母响应国家的召开,重回家庭教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孩子聊天、阅读、运动。让孩子能够感受父母的心意,让父母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就事半功倍了,家庭就和谐了。
希望这一反思后,我自己也能慢慢改变,多一些引导、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安慰、多一些礼貌、多一些勇气、多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