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闲来无事,在头条里看育儿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
据说家长接孩子放学的早晚对孩子的性格也有影响,是真的吗?
我浏览了一下问题后面的回答,基本上有三类:
第一类,认为接孩子放学早晚对孩子性格有影响。早接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晚接则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导致孩子自卑、沉默等。
但是早接,并不意味着每天都要第一个接。总是第一个接,可能导致孩子虚荣心增强,并且形成“他就是第一个离开教室的小朋友”的定势思维,而一旦没能实现,孩子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第二类,根据亲身经历,认为接孩子的早晚,确实会有影响。这种实际的经历确实更有说服性。这类家长通过讲述自家孩子晚接的真实经历,情绪上出现委屈、哭泣、不说话等行为。
同时换位思考,通过设想自己进入陌生环境后,在既定的时间等待一个人,那种不安和焦灼的心情,以此来体味孩子的感受。通过感同身受,认为确实还是希望能够早接。即使不能早接,也不想成为最后一个。
第三类,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父母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保证什么时间接孩子。再说早接晚接有什么区别呢。父母如此玻璃心的养育孩子,等孩子上了小学,那心得碎一地啊。
这类家长认为,早接晚接都是一些家长太过矫情,过分关注孩子的成长,搞的孩子脆弱、不堪一击。如果孩子因为早接晚接的产生心理负担,那纯粹是家长引导错误造成的。
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籍,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类和第二类。
接孩子的早晚虽然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性格(基因自然是关键因素),但是确实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尤其是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处在环境转换的敏感阶段,从一个熟悉环境进入到陌生环境,她对父母来接他这件事的期待要比通常情况下强烈的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期待,让他对时间的感觉更加敏感,等待对于孩子来说,也会和成年人一样,会让人变得不安、担心,尤其是看着其他小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无意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和压力。
-02-
认为早接晚接都无关紧要的父母,其实是心太大,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也从来没有当回事的和孩子讨论过这件事情。
大人不提,孩子不说,彼此相安无事,但有些感觉产生了,说出来是早晚的事情。
儿子刚开学的时候,过分的担心使得我每天都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幼儿园门口排队等着接他。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都保持在前三个。后来儿子慢慢的适应了,我也适应了,就来的越来越晚。
这个学期开学,有一天来晚了,站在了队尾,接到他的时候后面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而且也没有看到他们班的家长。
儿子看到我,第一句话就问:“妈妈,你今天怎么这么晚?”
我知道自己来晚了,但是没有想到他会感觉到。既然他说出来了,说明观察到了变化,而且他在意这件事情。
我跟他解释了原因,他说了一句:“明天你别这么晚了。”
他去玩了,看着孩子的开心的样子,这件事并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却给我提了个醒。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同班另一位孩子身上。那个孩子的妈妈,既要工作又要自己接孩子,很不容易,每次下班都急匆匆赶到幼儿园,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班里最后一个离开的。
这学期开学,这位妈妈早早的就来到了幼儿园,我打趣她怎么来早了,她说:“我儿子说,妈妈,你不要在最后一个来接我了。”
相信听到这句话,作为母亲,都挺心酸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孩子,心里都是有些许抱歉和亏欠吧。
不是孩子不懂,只是孩子也在学习适应。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天使,他们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会不懂妈妈的辛苦?
他们既在适应自己的节奏,也在适应妈妈的节奏。只是有时候,妈妈的节奏让他们吃力,他们才会说出来。就像儿子班级里的这位小朋友。
-03-
孩子对早接晚接的反应,其实是孩子自身天生的性情特点决定的。
蒙特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中提到:性格的发展是由儿童的努力所决定的。这种努力无关外部因素,而是由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决定的。
如果晚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障碍,那么,他们就要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努力来化解或者适应,这便会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造成孩子个性的偏离,也可能导致性格障碍。
所以,早接晚接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孩子的反应和态度;第二,家长的反应的态度。
如果孩子无所谓,那么家长也跟着无所谓就好了,时早时晚,随意安排。
如果孩子对这件事情比较较真,或者说是有明显的反应,就如我前面提到的儿子提醒我来晚了,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对待了。但是,不要做过了。不要因为孩子说一次你来晚了,就开始天天第一个到,这样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不适应。
不管早接还是晚接,也不管孩子对这件事情是否表现出自己的意见,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母正确对待就好了。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告诉他幼儿园接孩子的程序和规则,告诉他你通常都是怎么进行的。例如几点出门,几点排队,几点能够接到他。如果孩子提出异议,客观的解释原因就好了。你会发现,孩子很好沟通的。
记得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放学,因为出门晚了,走路很急,快到幼儿园门口时崴了脚。接到儿子之后,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那天他不但没有像往常那样快跑,而且还一直嘱咐我:“妈妈,你下次走路小心一点,听懂了吗?”“走路慢一点,知道了吗?”
我说:“我想早一点接你啊,就着急了。”
儿子说:“妈妈,我不着急,我就在教室等你呢,哪也不去。”
看吧,这就是孩子,他们完全能够理解。
-04-
虽然不认同第三种观点,但是其中一位妈妈的留言还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孩子因为早接晚接的产生心理负担,那纯粹是家长引导错误造成的。”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记得有一次送儿子去幼儿园,就听到一位老人跟孩子分手时这样许诺:“我保证第一个来接你。”
老人无心的一句话,孩子却当了真。放学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这位老人,他果然不是第一个。孩子出来的时候,哭喊着问他为什么不是第一个。老人也不回答,一个劲儿的许诺:“明天我一定第一个来。”
是家长给了孩子虚假的承诺,是家长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与之平等的个体并表现出尊重,他们的态度是“哄”,哄成功一次算一次,下次再说下次的。
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下,才变得更加不安全,更加玻璃心,更加脆弱,也才对于早接晚接这样的事情做出过分的反应。
作为父母,既要关注孩子自身的性情特点,根据孩子自然的反应做出回应或是调整态度;也要避免刻意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人为制造“绿色通道”,任何的干预对孩子的自然成长都是障碍。
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自然。
不要刻意的追求早接或是晚接,也不要刻意的权衡早接和晚接的利弊。接孩子,就是一件小事,很小的事情,想早接就早点去,想晚接就晚点去,没必要上纲上线。父母自然了,孩子也就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