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追寻无限的知识,必然是要失败的。
有限与无限本身就是不匹配的,首先得摆正的心态,得意识到有限的生命只能匹配有限的知识,“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是小学就学习过的内容,放到今天依然有提醒作用。
同样事情也是无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事情,所以需要设立优先级,在无限的事情中挑选重要一两件事把它做好就足够了。因为事情太多,很难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并且你做的好与不好,时间一样流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把一两件事做好呢。
重要的那一两件事,或者甚至最重要事只有一件,那这最重要的事有没有一个判断标准?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很难得出一个标准,仁者见仁,但我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克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说法,“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从个人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每天要学习专业课程、课外阅读、写作、学英语、学经济学、思考、锻炼身体,如果时间非常紧迫,只能做一件事情,那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少目前来讲,就是那个确定的YES,其余都是NO,因为在未来的日子这是让我得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知识,其他兴趣爱好即使不做,天也不会塌下来。在这里,我的价值观假设就是挣钱比满足兴趣爱好要重要。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兴趣爱好优先于挣钱。我的堂弟就是为了要成为篮球运动员,而不顾其父母的反对,坚持要当篮球运动员。因为当了篮球运动员,就放弃了原本可以从事其他职业的机会,比如做老师、律师、医生、技术人员……这里有一个隐含假设是堂弟考得高分,有的选择。
这里还有一个隐含假设,假设堂弟当运动员的收入,比其从事其他行业(老师、律师、医生、技术人员)的收入要低。事实上,家里人对堂弟的观察,认为他当运动员的货币收入大于其他职业的货币收入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家里人不愿意让他冒这个低概率的风险。
有一点需要明确,我个人认为职业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幸福感的收入,我认为货币收入比幸福感收入更重要,而堂弟认为幸福感的收入比货币收入更重要,这就是价值取向不同。
你首先得清楚的知道,你的价值中什么更重要,才能据此来判断最重要的事。
当出现两件事情,你确信无疑保证能完成,一件比较枯燥无味、难度较大,另一件你比较喜欢、难度较小,那这时候该怎么排列这个优先级呢。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谈到人类误判心理学时,讲过有关于奖励机制的威力,人们为了各种奖励因素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对好行为进行奖励,使得人们更好的发展;对坏行为进行奖励,使得人们变得更糟糕,奖励机制的威力,远超你的想象。
“祖母的规矩”也证实了奖励机制是非常有用的。具体来说,祖母的规矩就是孩子要求孩子在吃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甜点是美味奖励,胡萝卜对身体有益但味道不好,但在面对奖励时孩子却愿意吃掉不美味的胡萝卜。
同样,祖母的规矩也可以用在做事情的“优先级”上,难度大且枯燥无味的胡萝卜,喜欢且难度小的甜点,可以优先完成胡萝卜,再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甜点奖励,这有助于保持个人的积极性。之所以采用这个优先级,我认为与心理学上一个概念有关,叫损失规避,意思大体上是: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
如果喜欢先吃甜点,再吃胡萝卜,恐怕孩子会以再吃更多的甜点作为交换条件,或是少吃一点胡萝卜,因为损失规避的概念告诉我们,胡萝卜带来的损失痛苦难以补偿甜点带来的快乐。
所以设置优先级时,挑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有两件,那先苦后甜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