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步在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科技的创新也在于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不满足。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也是一样,追求中规中矩,固然也不错,但会错过更多的美好。
早上打开“得到”APP,收听了成甲说书讲了《学会提问》这本书,讲述了批判性思维对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正好这段时间看《精进》这本书也有看到了相关介绍看挖掘问题本质的章节,所以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批判性思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某位大牛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我们对问题思考过程进行再思考。”可能你会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那是理性的人才需要的思维,我们一般人没必要去学习。你看,我们不学习批判性思维不也一样过得好好的吗?
其实不然
批评性思维是我们解读各类问题的有利武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如果我们看问题只看单面和表象,那么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提问
问题就好比一位导游,带领我们去探索未知和真理。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结论和支持它的理由所组成的,我们提问就可以从二者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能更清晰地知晓问题的本质。
如:“禁止吸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结论是“禁止吸烟”,理由是“有害健康”。那么我们开始提问:
1、如果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吸烟是否有害健康已经显得不重要了,相反他能通过吸烟来缓解自己的痛苦,那能不让吸吗?
2、如果一个小村庄就是种植烟草来维持生活,不让吸烟可能会导致他们连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了,甚至会被饿死,那还禁止吸烟吗?
再比如:“一万小时定律”说一个人只要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达到了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里的结论是“成为专家”,方法是“一万小时的学习”,那么很多人就盲从地给自己定下目标,然后加倍加倍的努力学习等等,经过长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太多的提升。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真的是经过一万小时的学习就能成为专家吗?那可未必,学习固然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更需要方法,很多人就只看到了单纯靠时间量的积累,而忽视了方法的重要性,到最后发现,努力了大半天还是原地踏步。只有离开“舒适区”到“学习区”里学习才会有收获和提高。
如果我们不善于去怀疑问题的结论和论证过程,老是满足于外界带给我们已有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在复杂的生活中失去自我,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那么你会说:每一个问题都这样深入的去分析,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吗?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去这种意识,在任何问题上首先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性,然后利用走路、散步等空闲时间再来进行深入思考,慢慢地,你会发现,当批判性思维成为你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过后,你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相反,那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探索新世界的兴奋,会给你带来满满的成就感,你的思考能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三、眼见不一定为实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冰山一角,而没有发现其隐藏在下面的更多可能。人们经常说“眼见为实”,但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吗?你亲眼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如:
1、为了迎接某位大领导来单位视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如果你是领导,你看到的这一切精致华丽几乎完美的场景,你会去质疑吗?如果你就把这当成了真相和成果,那你就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和正确的反馈。
2、你发现一位朋友发烧得很厉害就认为他一定是感冒着凉了,然后就去给他拿感冒药,但事实是这样吗?后面去医院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他脚上的冻疮感染了造成的。
3、2002年中国队在米卢的带领下,44年后再次成功闯入了世界杯。米卢也因为名声大燥,很多人说神奇米卢,很多人都说因为米卢在,才有中国队的今天。
但这真的是就因为米卢的带领,才让中国进入世界杯的吗?固然有米卢执教有方的因素,但一支球队的成功不能就单看教练,还有球员状态、比赛的机遇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现在你再请米卢来试试,我相信也未必这么神奇吧。
好了,总结一下:
1、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
2、学习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提问;
3、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要学习甄别。
小伙伴们,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吧,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记住:不满足,才会有更多的精彩!
-END-
(喜欢请点赞鼓励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