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名字往往会先入为主——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一个恐怖的社团;但看下去之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影片中确实有恐怖的元素:夜黑风高的环境,冷寂得令人屏住呼吸的树林,还有隐秘幽深的洞穴,尤其是在主角们探秘基廷先生早年提到的洞穴的过程,确实让人有些心惊肉跳,其中一个人的尖叫真是把我吓到了(或许和在深夜看这部影片有关系吧),起初心里嘀咕着:用得着这样吓人吗?你就不考虑一下同伴的感受吗?大晚上的,人吓人吓死人啊。可是接下去看到主角们在洞穴中的言谈举止后,我就明白了,那个吓唬人的学生就是那样的个性,有种做领导者的傲娇,自信得有点狂妄。所以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设计这个镜头,便也可以理解了;想到这点,便也很快忘却了之前吓人的场景。
影片中的学校的主色调黑色居多,威严肃穆之感环绕着这个校园。或许是拍摄年代比较久远的关系,学校大厅里的灯光看着也觉得是昏暗的,再加上学生黑色的校服以及冷峻严肃的校长,给人一种隐隐的压抑感。
这是一所名校,很多父母都慕名而来想着法子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似乎只要从这所学校毕业,孩子将来进入更高更好的学府就不成问题了,每个人都相信,这群孩子一定会有光明的、无可限量的前途。
如果你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学生都是呆板的,那你就错了。有那么一小群人,他们或盛气凌人,或文质彬彬,或热情洋溢,或内向腼腆,总之,性格特征十分清晰。而就是这样一群人,一起追溯所谓的“古诗人社”,在洞穴中轮流读诗、即兴创作、分享食物、谈天说地,由此牵扯出了一系列近乎要命的“麻烦事儿”。
而促成这样一群学生积极探索、保持自我而不流于俗世的灵魂人物,便是前面提到的基廷先生。
基廷先生是这些新入学的学生们的英语老师,这学期,他负责教授诗歌。他的第一堂课便显得与众不同,或者说,和其他老师相比,他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做出的事情可谓惊世骇俗。其中一个情节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讲的是基廷先生把学生们喊到教室外的大厅里,他向他们袒露,自己也上过地狱学院(也就是片中的这所学校),说自己当年就学的时光里,人们会将拜伦的诗作踢到他的脸上,引得有的学生忍不住偷笑。他通过引用诗句告诉学生们,“花开堪折直须折”,我们都是凡人,要“及时行乐”。这个地方翻得中西合璧,有点怪怪的,但因为没有英文字幕,也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翻译;不过,中国语言的凝练写实之感倒是表露出来了,能用中国古诗来翻译,也不得不称道一下其精妙之处。
基廷先生指着墙上古老的照片,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样,最终都会僵冷、死亡;他让孩子们到照片前细细玩味那些过去的面孔。孩子们屏息凝神、若有所思的情态以及基廷先生在他们身后投入而生动地引导,让这一幕显出一种莫名的如同神迹降临一般的奇妙感觉。结束后那群主角们走出教学楼,谈到这次怪异的课堂,但也承认,基廷先生的课与众不同。“及时行乐”这个词,开始进入主角们的心中。
在后来的课堂上,基廷先生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品尝文字与语言;他相信,文字与思想能改变世界。他告诉他们读诗写诗的原因,并且让他们自己创作;写得不好没关系,只要真情流露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值得表扬和鼓励。陶德·安德森是个十分内向的男孩子,而在基廷先生的引导下,他在课堂上大声喊叫,继而诗兴大发,流畅地口头创作出了一首诗歌,令所有人包括基廷先生都发出由衷的赞叹。
帮助一个人突破自我,往往比埋头啃教科书来得更有价值,因为思想上的引导,会让这个受益者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拥有更明确的方向,同时,具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意识。在这个压抑的校园里,基廷先生就如一缕清风,吹进了这群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敢于去追求爱情、坚持自己热爱的兴趣领域。
从感觉怪异,到逐渐认同,这群学生受到了思想的洗礼,让他们在这冰冷的校园中,感受到温暖,鼓起勇气去做自己,去“及时行乐”。我觉得,基廷先生所说的“及时行乐”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期望:他是希望学生们不要被这所学校的陈规旧制束缚,他们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在人生的大好时光里追寻美和爱,不要放弃自己愿意倾注热情或激情的事情,比如表演。
这个喜欢表演的学生就是尼尔。一方面,他的死亡是一个悲剧,与传统保守的父辈的冲突是他选择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长期迫于父亲威严的压抑与无助、梦想被无情打碎的绝望,是把他推向死亡的黑手。另一方面,时代的藩篱又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了这样的悲剧。属于自己的梦想,坚持自我,对他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字眼是要被当做异类“驱逐出境”的。即使是有基廷先生这样的灵魂级导师,也无法力挽狂澜,他被辞退就是一个佐证。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好家长?家长与孩子该如何沟通?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才是社会需要的教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些问题在当下也是极具争议,令人思索。
然而,他已经对这群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信念产生了影响。在影片的末尾,当那几个学生不顾底下的代课老师的训斥,一个个像当初基廷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那样,勇敢地再次站上课桌,深情地向他致敬“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基廷先生微微泛着泪花的情景令人动容。他,在他们的心上,播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一个大学老师;我念的是英语专业,平时接触的自然全是英语老师,但有那么几个,令我终身难忘。很巧的是,我想说的这一个,正是曾经教过我们诗歌的一位老师。他是我们的任教老师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国内某名校毕业,曾经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喜欢诗歌,自己也写诗,文艺之气浓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也感到所谓梦想所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股指点江山的激情也不复往日了,可是,他对我们说过的话说过的故事,让这种无奈显得更为真实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似乎在告诉我们,时光会老,而一切还是在于你的内心。不管是讲诗歌,还是小说,他都不囿于书本,而是会以开放的形式来跟我们讲他的感受。他也让我们读诗写诗,也写小说,还让我们翻译名诗,体会中英文语言各自的魅力,让学生们上台念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同学点评。有学生曾抱怨甚至投诉他,对他很少讲课本上的东西表示不满。说实话,我当时对他的这种教风也有点微词,并不强烈,那种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直到看了这部电影回首那段学习时光时,发觉它是那样的独特,闪着亮光,不是刺眼的那种,而是柔和得如一泓清泉缓缓流经心间。它是真的激荡过你的心灵。
有没有人曾如一缕清风拂过你的灵魂,在某一刻,为自己,勇敢地站上那一方课桌,道一声“船长!我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