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好多人,懂得道理也很多,谈起各种各样的话题,好像很有见地,但为什么还是觉得过不好这一生?
每个人对于是否过得好这一生,就像对于成功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各有所不同。
我所定义的过不好这一生的范围,是指可能一直迷茫,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找不到事业着力点,对自己不满意,或者缺乏自我意志,容易陷入世俗评价体系里,找不到内心安宁。
我试图以我本人的些许体验以及周边的观察,结合所读书的思考,认为可能由以下三种原因。
原因一:想法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很多人,包括我,很多时间都花在精神的自嗨上,听讲座上的些许道理,读一篇分享,就以为自己升华了,瞬间情绪高涨。
好像是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有三大基本需求--求生本能、性冲动和渴望伟大。
我们的‘渴望伟大’就这样被诱发。
但是,热度持续不到三天,我们大多像泄气的皮球,回到原型。生活依旧生活,日子只是日子。
过一段时间,再碰到一些道理,再自嗨下,再退回去。
《白鹿原》第二章有一句话,真是犀利,为我们辩解,因为我们的上述表现,皆因我们是普通人。
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事实上,我们知道,从听到道理到通过实际行动后觉察的知是两个层面的事,中间有一条鸿沟。
单单听过,正如一阵风飘过,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只是一地瓜子皮了。
事实上,我们如果想要把听过的道理,内化为我们的见识,是需要果敢持续的行动,这又需要自控、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来护航我们到达所期望的状态。
但是,这样做,脱离了舒适圈。
平添几分谈资,会让自己更舒服。毕竟,我们有好多理由,阻止自己更深的探索。工作好忙,有孩子要照顾,有房贷要还,唯独没有时间深究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我们的这个表现,也不是近代才有。
正如圣经所说,阳光上无新鲜事。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面提到了2000多年前这一普遍现象。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每个人都爱自己胜过爱其他所有人的情况下,却将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权利拱手相让,任由别人的想法观念来左右自己的思想?
其实,行动是良药,正如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要边做边想,不是先想后做。不管我们追逐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工作,都要行动行动。
原因二:掌握的道理不能应对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掌握的道理过时了。
100多年前,出租车司机取代了马车司机,再过几年,自动驾驶机器人即将取代出租车司机。
银行柜台的机器人正逐渐取代银行柜员。
这个时代淘汰你的速度快得让自己没有来得及说再见。
我们已掌握的道理已经不能顺应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比如,我们即将进入物联网世界,物联网世界将把我们的物质世界都映射到数字世界里。这相应地会淘汰掉我们掌握的已有的物质世界的道理。
木心曾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样的日子可能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需要熟悉新的规则,在这样切换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有种无力感,就会发出过不好这一生的叹息。
殊不知,这是时代的年轮在滚动,碾压了我们的盔甲。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原住民,从小学习编程,从五年级开始学习中医。
我们如果只是一味沉溺于已有的道理上,可能就不是过不好这一生,更有可能是没法过下去。
全球经济论坛去年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中,未来热门的工作技能为分析思考与创新、主动学习和学习战略,创造力,原创力,技术设计和编程,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情绪管理,系统分析和评估等,而记忆、记录,流程等相关的岗位将会遭致淘汰。
这个趋势需要我们懂得新的道理,武装新的知识盔甲,来寻找新的人生活法。
原因三:内心的安宁不够
一直在追逐外在的世界,忽视了内心的安宁建设。
信息的快速流动,打造了一个越来越扁平化的世界,我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信息超载的压力,引导我们不断追逐技术的进步。但是,人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自我的使命的能力并没有增加。
一个联合国高级官员曾经在一次演讲时表示,我在世界各地处理过许多不同的问题,我得出的结论: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即过去一百年技术发展所赋予我们的力量已经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但是我们的智慧却没有增长。
我的理解是,他说的智慧关乎心灵的智慧。
印第安土著的一位灵性老师Phil lane 说,人生中最长的旅途,就是从大脑到心胸的神圣之旅。
我们可能掌握了很多外在的技术和工具,但是我们却无处安放自己的心灵。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自我身份的觉知,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自我的不满意,而又不能自拔,只能陷入外在的评价体系里。
我现在终于认为,正如每棵小草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使命,每种性格都有适合自己的处事方式。我们要勇敢地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不断生长。
做好自己的演员。
认清现实的意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能帮助你冲破藩篱,摆脱外界的干扰,探测内心,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达到内心的安宁。
正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说,
生命短暂,你没有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他人的七嘴八舌掩盖住你内心的 声音。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气听从你的心,跟随你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已经先你一步知道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是:
我们保持开放,把自己变成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不断更新自我,多问问自己期望的生活目标是一些人眼中的名利场,还是个人的小富即安,或者内心的安宁,不断地探寻自我的使命,找一个小点,深入耕耘,果敢地朝这个目标迈进,过好这一生并不难。
本文参考的资料:
《第五项修炼》
《沉思录》
3. 2018未来工作报告
- 《传习录》
5. 乔布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