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小主人公弗兰茨从从萨尔兹卡默古特背井离乡来到维也纳中部,来到奥托·森耶克的报亭谋生。老卖报人带着小伙子读报,卖报纸和香烟,这原本是平淡无奇的小事。然而发生于1937-1938年的奥地利维也纳,发生在这个“腐烂的、堕落的、荒芜的时代!”,就变得阴暗与不同。“政治把一切的一切都弄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这是故事的背景,是时代的不堪。
弗兰茨与母亲保持着每周一次的交流。“每周一张明信片,不能多也不能少”。因为她的妈妈必须知道,她的孩子过得怎么样。这是温馨而富有仪式感的事情,是生活中有趣的部分。另外有趣的部分是,弗兰茨去往游乐场,希在那儿撞上桃花运,找到一位心仪的姑娘。她就是阿娜兹卡。她们一起在游乐场玩射击,在酒吧喝酒跳舞,尽情挥霍着美好的青春。相遇是短暂的,伴随着的是漫长的等待。“就像什么东西在胸膛敲打”。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心里头是沉醉的,疯狂的,甚至觉得“她有世界上最漂亮的牙缝”。然而,生活可能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必须要离开,有时必须要留下,这就是生活。
故事中另外美好的部分是,弗兰茨与弗洛伊德教授的友谊。教授已经年迈,年龄的巨大差距然他们产生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让他们保持着可以承受的密切联系。他们都是幸运的,弗兰茨可以得到聪明人的指导,而弗洛伊德能够有人不考虑他犹太人的身份与之成为朋友。“一个人的老化是一种独特的苦难;如果时间抓住了某个人,聪明能用来干吗?”弗兰茨和教授的谈话更像是心灵、哲学的交流。
“爱情就像一场大火,没人愿意也没人能扑灭他”;
“...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换一个问法:在你的忧愁中,这个疯狂的世事有何立足之地呢?”;
“了解我们要走的路,并不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经历。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起的光明.....”。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一本征服欧洲年轻人的心灵成长书”的原因之一吧。
在社会欲望的驱使下,卖报翁被迫害致死;教授远走他乡;阿娜兹卡也跟了纳粹军官。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随波逐流,谨小慎微的窥视着这个世界。而年轻的弗兰茨充满着生命力、正义与不妥协,誓死反抗命运的要挟。
弗兰茨的结局虽然有些阴暗沉重,但全书给我的感触更多是正面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这种效果不是几篇心灵鸡汤能够达到的。
“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能读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