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20170429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263天)
《 孩子到底要“偷”什么》(作者:任丽)摘录:
问题探因:
2、“偷窃”也许表达的是独立的需要。
孩子无意识地觉得,他不需要父母同意,他有能力解决。当然,孩子也知道,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替代的惩罚就是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害怕被父母发现,被称为“坏孩子”。我们成年后会发现,“内疚”其实是一种惩罚,但也是我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感,会让我们在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个不太舒服的情感体验,这个体验的过程,反而成为净化心灵的过滤器。就如同心理学上所提到的冲突,做与不做,做完有内疚感时,其实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7卷P.20-P.21)
[玫瑰]Booboo微思录:
1、一般地说,“内疚”是一种消耗我们的能量的东西,会让我们的生命力状态往下、往低走。但是作者在这一板块告诉我们,它也是我们内心美好的东西;当我们内心还有内疚感,证明我们还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
2、感觉到作者很厉害。有三个地方很厉害:
(1)能够看到表象背后的真相,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看到问题背后的正向资源。
(2)目光能够聚焦在正向的东西上,长处,优点,等等。
(3)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看到人所未看到之看到。
3、学习了这么长一段时间。自己感觉自己的觉察力在提升。现在又觉得、更觉得还真远远未够。
心,不能至焉;然,神往之!
身,不能至焉;然,心先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