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8年3月4日收到有书平台的义工奖品《优秀的绵羊》一书,我便开始迫不及待的阅读,于2018年4月6日傍晚粗略读完。看了作者对精英教育的阐述和剖释,让人耳目一新,心里不禁涌起千层浪,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优秀的绵羊、自我、大学里应该学到什么和社会。我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全书很励志,讲的很彻底清楚,从中找似乎到自己的过去,感觉自己又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在大学时的彷徨、困惑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问,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好像和作者面对面的在交流,在倾听,在诉说,作者好像把你想问的,想说的都写了出来,我觉得好神奇,这也许是因为我许久没有读到让心灵清澈的书的缘故吧。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德累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在网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作者在常春藤盟校任教24年之后,觉得美国教育系统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在他辞去耶鲁大学之际,发表的《精英教育的劣势》讨论以上问题,阅读量超过100万次,而这本书就是作者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优秀的绵羊”,真的是太优秀了,真的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他们具有才气智慧和还具有勤奋。我很是羡慕他们,除了羡慕他们自身的天资聪颖,我还佩服他们的后天勤奋---这些“学霸”每天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甚至连睡眠的时间都很少。读完之后,我才真正领阅到“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但又反思,一个人整天泡在书堆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模拟还是模拟,除了探讨还是探讨,他们除了收获学习上的成就,其它方面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甚至连恋爱都成了奢侈品。这无疑让我想到了那部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安迪,她是纽约归国的高级商业精英,投资公司高管。高挑美丽、气质出众的冷美人。特立独行,精准如公式的言谈举止和海量的知识储备令人折服。但是她又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代表人物,强悍的工作能力下,是纯真如婴儿的心。她对数字极为敏感,逻辑思维强大,外表冷淡不好接触,甚至不敢与人多做接触,在爱情上更是白纸一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人生似乎也不是很漂亮?
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一切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东西。那我所受的教育呢?惊奇的发现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迈向大学之门后,可笑的发现自己原有的那个圈子是多么的狭小,但可悲的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我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我的自信是一个需要他人源源不断充气的气球,我的自信更多的不是自我的肯定,而是要透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这样的我不能经历一丁点的否定和质疑,让我觉得自己未免也太脆弱了一些。
我也对作者所说的精英教育,很感兴趣,但读完后发现,这种精英教育的根源,其实就是利益的自我循环。优秀的父辈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偏离这样的圈子,而其他阶层的孩子要想进入是难上加上。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上个好大学,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拥有良好背景的同学,在这里你会拥有其他一般学校所没有的特权。教育改变命运的确是真的,但前提是你必须有资格进入这个圈子。而这个资格就是你必须通过各种“魔鬼”式训练,经过层层考验,把自己变得比其他拥有光环的年轻人还要优秀。
在“自我”这一部分中,作者讲到他的经历和很多他的学生的经历所汇集起来的,谈到大学的使命,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及聪明人的道德和责任。在读这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大学时代,我在看我自己,当初如何彷徨,如何荒废度日,如何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等,似乎也像是作者讲的那样,没有自己,更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只是一味的跟风,凑热闹,到学期末了以各种获奖证书,给自己加分。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又有几分是真枪实干的?真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
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学到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引用理查德.格林沃德《微型企业家时代》中一句:新人类应该具备的素养包括“学识的广度,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信息敏感度以及待人处事的灵活度,和终身学习能力,持续成长和创新的态度”。对现代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养给了充分的诠释。而书中提倡博雅教育则是培养人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即重视个体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才真的发现自己从大学期间到工作中思考的的确太少太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这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我之前的考试当中,还表现在生活、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