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小说的艺术》一文中,曾表达过自己最喜欢写的是小说。他说杂文只要将道理讲得透切讲得漂亮便可,而写小说则要深得虚构之美,比杂文难得多。大抵喜欢写作的人,梦想都是创作一部有读者缘的虚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本等。
但我们很多时候苦于没有灵感。庆幸的是,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开发故事创意》一书,作者是迈克尔·毕拉格,他是一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也是哥伦比亚学院的影视系主任、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这本书是他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可操作性很强,设置了大量的习题、示例、创作讨论和延伸阅读书单,目的是训练我们从自身经历和体悟出发,激发我们的故事创意,进行具体创作。
可是,我发觉自己面临最迫切的难题,并不是写出一部受欢迎的虚构作品,而是怎样评论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
一些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出现时,例如最近的《欢乐颂》,不少大神总是能立马写出直击人心的评论。而我通常只是觉得这部作品好看或者不好看,简单评论一两句“贴切现实,很有代入感”,便词穷了,真的很沮丧。
我逆向思维一动,发现这部讲述怎样才能创作出好剧本的书,恰好可以为我所用。那些指导写出好作品的原则,自然也是评论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尺。
1.影视作品的本质:怎么才能打动人心
戏剧让我们直面人生的困惑和困境。
作者说,创意开发是一个自我的旅程。当我们尝试将内心那些回答不了又放不下的内心问题写出来时,最有力、最流畅的故事也就产生。写作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探索内心的“未竟事务”,解除重大事件留下的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伤。写作有时也是一个疗愈内心的过程。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它与《阿甘正传》同年上映,但当时的风头完全被后者盖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作品却越发受人喜爱。面对余生被囚禁的宿命,男主人公隐忍二十年,最终成功逃脱。我们喜爱这部电影,因为它探寻了我们内心对“自由”不懈向往,重获自由是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的性格、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决定了能触动我们的事物。作品是否真诚,观者能感觉得到。自己都打动不了的话,谈何打动读者和观众?
2.技能get:用三幕戏结构评估一部完整作品
民俗研究学者发现了经久不衰的民间故事里存在一种叙事模式——“英雄的旅程”,与现代的戏剧理论三幕戏结构非常相似,三幕戏具体如下:
第一幕包含故事的建置以及给主角规定的“难题”。
第二幕中问题加剧,情况越来越复杂。
第三幕包含危机和问题的解决(危机指两个敌对的力量进行最后对决的关键时刻)。
票房大卖的电影也遵循这种叙事模式,例如史诗电影《指环王》及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我们可以运用三幕戏结构评估故事中缺失、错置和累赘的部分。
运用这个评估工具前,我们要知道戏剧分为情节驱动型和人物驱动型。
“情节驱动型戏剧中,人物受到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人物驱动型戏剧中,故事的张力由人物制造,主角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限制和阻碍。”例如动作片一般是情节驱动型,传记型电影是人物驱动型。
针对不同的戏剧类型,对三幕戏的设置自然不相同。例如危机的时刻,情节驱动型戏剧应该发生在外部条件最严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人物驱动型,危机则可以放在人物经过内心力量挣扎,做出全剧最重要决定的时刻。
3.通过不断提问来衡量三幕戏结构在是否起作用
按我的理解,三幕戏结构具体衡量的是影视作品的三个方面:整体故事的主题表达、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在书中,针对具体的创意写作习题,例如家庭故事、重述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改编短篇小说的讨论部分,作者提出很多的问题,让写作者回答,以衡量自己的作品是否写得好。(作者让我真切体会到懂得提问题的重要性。)
把所有的这些问题整合并分类,恰好也可以衡量影视作品是否拍得好。
针对整体故事提问:
(1)故事是什么类型,喜剧、悬疑、历史还是科幻?它是否满足了观众对相应类型的期待,或者打破观众的期待,给予观众新的体验?
(2)故事的内容与目的是什么?它有什么潜台词,它对生活的磨砺和选择有什么观点?
(3)对于个人和世界运转方式之间的关系(个人和宇宙法则之间的关系),故事发表了什么看法?
(4)故事有对我们成功施加影响吗?
针对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提问:
(1)中心人物有什么特征(性格、外表、社交关系等)
(2)中心人物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经历?要解决什么问题?
(3)中心人物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什么障碍?承担的主要任务面临什么核心冲突?
(4)故事人物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是什么?是什么促使故事人物做出一系列行为?
(5)故事人物是否有改变,是否成长了?如果有,是如何改变、成长的?
(6)故事人物是扁平的还是立体的?(扁平人物为说教而存在,立体人物有自己的心理意识。)
针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提问:
(1) 我们大多数时间透过谁的视点看故事?
不同人物的视点引发不同的体验。例如《阿甘正传》中,随着有缺陷的阿甘的视点,我们发掘到这个世界很多善意的东西。
(2)故事危机发生在故事的哪个时间点上,它是怎样到来的?
大多数发生在故事的后三分之二,这是戏剧高潮出现的时间点。有些发生在故事的前三分之一。例如一个出车祸场景,描述的重点不在于车祸本身,而在于车祸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3)两股冲突的力量如何交锋碰撞,危机最后如何解决?
(4)你对故事的预期如何?故事是否有效传达了?怎样改进能使故事更加有效地传达?
针对影片中最触动你的特点,从以上三部分问题中挑出几个来好好陈述,已经可以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理有据的影评了。
举个电视剧例子,单评论《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的人物动机。表面上看,她虚荣,所以造成了她一路挑挑拣拣,看不上不能给她浮华生活的小老板、公务员。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却没有冲劲成了工作上的老油条。深层次原因则是,她的原生家庭不断制造麻烦、对她不断索取,造成了她极度没有安全感且内心自卑。所以她要维持光鲜亮丽的外表,让别人觉得她生活很好;她工作不能拼尽全力,怕承受风险,连基本的工资也没有了。
三幕戏结构衡量的是影视作品讲故事是否讲得好,是不是引人入胜,一看了便不肯罢休。而最最优秀的作品,不仅经得起三幕戏结构的衡量,还担得起“直面人生的困惑和困境”这艺术本质的美名,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等。
掌握以上这些,我写不出影评的苦恼可以解决了,马上去看一部电影然后应用!